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儿科临床 > 列表
中医儿科临床 共有 175 个词条内容

医家小传

    赵心波(钦坡),字宗德(1902~1979),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儿科。赵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熏陶,1916年考入北京四中,辍学后入北京安定门余庆堂药店学徒,谙悉药性;1918年考入京兆医学讲习所,1920年毕业,遂与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名中医)单士...[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感冒

    【论治】感冒包括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等。这里主要介绍重症感冒的证治。1.风温袭表:主要原因是风温犯肺,束于肌表,热毒内蕴三焦,灼液生痰,阻于肺络,气机因之窒塞。症见身热不退,朝轻暮重,嗜睡,醒后烦躁不安...[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附:伤暑、中暑

    伤暑是夏日冒暑感凉所致。其见症如下:一般发烧恶风,头晕头痛,汗闭周身酸痛,恶心,不思饮食,疲乏无力,思睡,腹痛,且多有腹泻症状。根据以上情况,可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既治内伤湿滞,又解外感暑邪。藿香10克紫苏6克大腹皮9克陈...[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气管炎、支气管炎

    【论治】气管炎、支气管炎均以咳嗽为主症,常伴有痰,重症患者发烧,喘息性可见哮喘样发作(证治详见哮喘)。发病原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或风温,使肺气失宣,上逆而为咳;也有因为痰浊阻肺络,复感外邪,入里化热,形成痰热搏结、阻塞气道...[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肺炎

    【论治】肺炎以发热、咳、痰、喘憋为临床主要特点,相当中医文献中所述的“肺闭喘咳”、“肺风痰喘”、“火热喘急”等。是由于外感风温或风寒,闭塞毛窍,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壅塞气道,灼伤肺络,引起肺气不能宣通,肃降失职的...[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急、慢性喉炎

    【论治】古人言:“喉以纳气而通于天,咽以纳食而通于地。”这说明喉与咽尚有不同。喉是呼吸之门户,声音之通道,急性喉炎临床以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间痰鸣,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甚至张口抬肩,不能言语为其证侯特点。其起病急,来势...[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哮喘

    【论治】痰声嘶吼,气粗有声者为哮;呼吸急促,两鼻煽动者为喘。故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是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拽锯,难于卧息,乃痰热内阻,邪留肺络,热壅气逆;喘是肺失清肃,出纳升降失常,张口抬肩,气逆奔迫。经验方是:桑...[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附: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

    肺心病,其症状特点除了呼吸道感染症状外,多有喘息不得卧,唇甲青紫,浮肿尿少,食纳不振,甚至出现狂躁、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状。中医从分析症状特点入手认为:肺心病乃心、肺、脾、肾同病,外感内伤交错。从临床实践出发,分为...[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疳积

    【论治】疳积多由于消化功能不良,营养紊乱所引起的肠胃病。古人说疳者干也,因脾干涸,内少津液所致。其症状特征是面黄肌瘦,头大项细,发枯直竖,腹大青筋,年龄以2~3岁为多,如以针刺小儿食指和中指第二节的横纹(四缝穴),每可得...[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消化不良

    【论治】消化不良是乳食不消,水谷不化,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秋季尤多。根据消化不良的证候特点和临床体会,将此病分成九类。1.伤乳泻:症见宿乳内蓄,肠胃积滞,不思饮食,大便清浊相混...[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