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心病 > 列表
中医心病 共有 1671 个词条内容

第一节 中医心病学的概念

    中医心病学是研究心的生理功能紊乱,以及心与其他脏腑关联所导致的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规律、诊疗方案、用药特点和护理康复、预防调摄、保健养生的新兴学科,是中医内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心病学是中医学中专门研究心...[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一、关于心病最早的记载

    “心病”一词,《内经》中已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谓:“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病者,胸中痛……”《素问·标本病传论》谓:“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内经...[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二、汉代——阴阳五行等学说指导下的中医心病学

    中医藏象学说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其特点是引入古代阴阳五行、气等学说来分析疾病、指导方药的使用。而这一特点在汉代的医学即已经完成,因而汉代的代表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三、魏晋至唐宋——治疗心病方剂的积累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方书,是医学著作中的主体。方剂数量不断增长,从《肘后方》《小品方》《千金方》到《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方剂总数已达数万。这些方书如《千金方》《太平圣惠方》等,依照脏腑分析疾病、确定诊断和...[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四、金元——归经理论与依照病机组方理论的确立

    受新儒学的影响,金元医家对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首先,张元素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进行新的组方理论的探索,创立了药物归经学说,把各脏腑的病证、药物对应起来;李东垣等发展了藏象理论,创立了脾胃疾病的相...[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五、明清——关于心病的学说与治法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中医学临床各科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共同的基础——脏腑辨证逐渐成熟,理、法、方、药等相关学说层出不穷。中医心病学相关理论也在其中逐渐发展成熟,如指导脏腑辨证的阴阳五行学说,君火、相火等学说,以及血证、郁...[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六、当代中医心病学的建立

    清代末期,随着列强侵略,我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加之西学东渐,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曾主张废弃和限制中医药,给中医药学的发展造成很大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一、望诊

    望诊是四诊之一。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神色、舌诊为重点(小儿包括诊指纹)。辨别色泽时,以在自然光线较充足的地方为好。(一)望...[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二、闻诊

    1.谵语谵语指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及神明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证。实证为多,见于伤寒阳明腑证、蓄血证、热入心包等。谵语始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素问·热论》称其为“谵言”,《诸病源候论...[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

三、问诊

    (一)问情志中医学把人的情志精神活动归纳为“五志”、“七情”,并把五志、七情分属于五脏所主。但从整体观念而言,人的情志活动主要由心所主。1.善喜是指未遇喜乐之事,或非高兴之时,而经常无故喜笑不休的症状而言。《灵枢...[继续阅读]

中医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