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 列表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共有 43 个词条内容

第一节 红细胞系列

    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刺激下,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敏感的干细胞经历一系列的分化,从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到网织红细胞等几个阶段。原红细胞(proerythroblast):原红细胞直径约为20~25μm,细胞呈圆形...[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系列

    在骨髓内,髓母细胞一般约经过3~5次有丝分裂而发育成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以后进一步发育成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髓母细胞(myeloblast):很难与其他系母细胞相区别,其细胞体积较小,直径约10μm,圆形,具高的...[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三节 嗜酸性粒细胞系列

    嗜酸性粒细胞的发育过程与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基本相似,但细胞较中性粒细胞大,其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嗜酸性早幼粒、嗜酸性中幼粒和嗜酸性晚幼粒三个阶段。嗜酸性早幼粒细胞(eosinophilicpromyelocyte):细胞核大、圆形或卵圆形,主要...[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四节 嗜碱性粒细胞系列

    嗜碱性粒细胞的成熟过程一般与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相似,但在其整个发育过程中,胞质内的嗜碱性颗粒基本上未见明显变化。嗜碱性早幼粒细胞(basophilicpromyelocyte)核大,呈圆形,常染色质占绝对优势,胞质含丰富的核蛋白体,胞质...[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五节 单核细胞系列

    单核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过程需经受核和胞质两个方面的变化。核的变化包括染色质的分布及核的形态改变,胞质变化主要在于胞质内颗粒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颗粒内所含酶的成分不同,而形态上却未发生多大的改变。单核母...[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六节 巨核细胞系列

    巨核细胞是产生血小板的母细胞,它的发育成熟过程亦即血小板的产生过程,在其整个发育过程中,胞质的变化与血小板的成熟过程一致。巨核母细胞(megakaryoblast):在发育早期与原粒细胞相似,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大而圆,占据细胞的大部...[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七节 淋巴细胞系列

    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体内极为复杂的、不均一的细胞群体,它包括若干形态上相似而功能上不同的亚群,以大的细胞群体而言,淋巴细胞又分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K细胞系。B细胞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具不同表面标志及不同功能的亚...[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一节 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无核,胞质内无任何细胞器,因此,可以看做是一个由细胞膜围绕的、装满血红蛋白分子的囊,电镜下呈完全均匀的高电子密度结构。由于切面关系,可呈现多种不同形态(图2-1)。图2-1红细胞:细胞无核,亦无任何细胞器,胞...[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细胞圆形,表面有少数短的微绒毛突起,核分叶,异染色质沿核膜呈粗块状聚集,无核仁。胞质内不含或少含游离核蛋白体,糖原颗粒丰富,各类细胞器均不发达,最突出形态结构即胞质颗粒,A颗粒和S颗粒共约...[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

第三节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多具两叶,胞质内细胞器较少,有糖原颗粒,最突出结构为胞质内嗜酸性颗粒,形态上,一般可区分为两种:一为椭圆形或圆盘形颗粒,直径约0.5~1.0nm,内含结晶芯,电镜下常可见颗粒基质...[继续阅读]

血液病超微病理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