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皮图1-4 表皮结构(手指掌侧皮肤)1.基底细胞层 2.棘细胞层3.颗粒细胞层 4.透明层 5.角质层表皮层起源于外胚叶,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主要由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组成,也含有黑素细胞、朗罕细胞及麦克尔细胞等树突状细胞。典...[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一)表皮图1-4 表皮结构(手指掌侧皮肤)1.基底细胞层 2.棘细胞层3.颗粒细胞层 4.透明层 5.角质层表皮层起源于外胚叶,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主要由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组成,也含有黑素细胞、朗罕细胞及麦克尔细胞等树突状细胞。典...[继续阅读]
(一)保护和防御功能皮肤覆盖全身,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各种理化、机械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皮肤表层有一层由皮肤内的油脂、皮脂蛋白和水乳化形成的脂类薄膜,可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和外界水分的渗入,使皮肤保持一定的干湿...[继续阅读]
皮肤暴露于温度45℃以上环境一定时间即可因蛋白变性、细胞膜破坏而灼伤[15],60℃以上温度可在数秒内致局部皮肤灼伤。热力所致的皮肤组织损伤可因热力的温度和接触时间的不同,而引起皮肤不同层次或深度的变性坏死。损伤皮肤...[继续阅读]
[1] BerkowSG.Amethodforestimatingtheextensivenessoflesions(burnandscalded)basedonsurfaceareaproportion[J].ArchSurg,1924;8:134-148.[2] 第三军医大学烧伤防治研究协作组.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与分类[M]//烧伤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11.[3] 第三军医大学...[继续阅读]
当温度超过45℃达1小时,就可造成细胞的凝固性坏死[2]。更高的温度可在一定时间内造成组织的凝固性坏死。这种坏死可因热力的强度增加、接触时间的延长和压力等因素而向组织深层扩展,不仅造成皮肤的全层坏死,更进一步造成皮...[继续阅读]
锐利器物切割伤损伤机体局部组织时立即发生出血和凝血反应,继而发生炎症反应。而烧伤后损伤局部立即发生组织凝固坏死以及变性、渗出等一系列炎症反应,局部或全身凝血功能的变化则发生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之后。...[继续阅读]
早在1953年,Jackson[5]根据烧伤创面的特点提出了烧伤创面三个区域的概念(图2-1),即由创面中心向外分别为凝固区、淤滞区和充血区。凝固区为组织凝固坏死的区域,淤滞区是以组织受损血流淤滞为特征的区域,充血区为血管扩张、血流和...[继续阅读]
已如前述,烧伤创面的最终形成并非单纯决定于机体脱离致伤源的那一时间。受损的皮肤组织在脱离致伤源后,还有一个后续热能消散过程,以及早期炎症反应、局部凝血改变等过程。另外,创面处理的时间与方法也可能影响创面损害的...[继续阅读]
若改善烧伤后全身和局部的高凝状态,减轻创面局部微血栓形成,增加组织血运,是否有可能缓解创面局部组织的早期损害?抗凝系统中,抗凝血酶-Ⅲ(AT-Ⅲ)是重要组分之一,它对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灭活作用十分重要。据估计,血浆中凝血...[继续阅读]
南斯拉夫Janzekovic[18]早在1970年就提出的削痂手术方法推动了深Ⅱ度烧伤创面临床治疗的进步。一些临床结果表明,中小面积烧伤创面早期清创植皮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和尽早恢复工作。关于削痂的手术时机、深度以及手术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