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 列表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共有 112 个词条内容

1 创伤修复重建外科发展史

    1.1显微吻合及断指/肢再植技术1921年瑞士的耳鼻喉科医生Nylen与Holmgren第一次用手术显微镜为耳硬化病人进行了内耳手术,但其操作多属比较简单的开洞、减压等,直至1946年美国Peritt应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角膜缝合,显微外科手术才进入了...[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2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现状

    2.1当代皮瓣外科当代日趋增多的高能严重肢体创伤是创伤外科医生碰到的最棘手问题之一,迄今为止,显微外科修复及组织瓣移植技术仍然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获益于坚实、广泛的显微外科基础,我国在肢体创面修复和功能重建治疗...[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3 发展趋势及展望

    3.1皮瓣外科在四肢创伤修复中的发展方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皮瓣外科在四肢创伤修复中的发展方向仍是减少供区损害,努力获取最佳的修复外形及功能,同时兼顾术式的可靠与简便性。具体表现在开发使用穿支皮瓣和复合(组合)皮瓣上...[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1 经典的皮瓣血供解剖学类型

    1.1轴型血管皮瓣其核心要素是在皮瓣供区内,存在与皮瓣纵轴平行的轴心动脉和轴心静脉,并形成以轴心动脉供血、以轴心静脉回流的一套完整的区域性循环系统。轴型皮瓣概念的产生不仅将传统的带蒂转移皮瓣推向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2 皮瓣的改造和利用

    临床病例往往具体情况或修复需要有很大不同,术者可根据解剖学基础,不同类型皮瓣血管分布、供血规律及临床运用经验对其加以人为改造和利用,使手术设计有更大灵活性和更强科学性,使创面修复方案更加个体化、合理化。2.1预构...[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3 关于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perforatorflap)的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指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轴型皮瓣,根据穿支来源不同,可分为肌间隔穿支皮瓣及肌皮穿支皮瓣。穿支皮瓣的出现是皮瓣外科的一大进展,使皮瓣移植走向了“自由王国...[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4 关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4.1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成活机制正如前述,经典的皮瓣供血方式有两种:①轴型血管供血:由直接皮穿支、肌间隙皮穿支、肌皮穿支等皮肤营养血管解剖及血流动力学分布决定皮瓣切取范围及成活面积;②非轴型血管供血:由深筋膜及皮...[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1 单纯(扁平)皮瓣

    又称传统皮瓣。皮瓣由一蒂或双蒂(通常为皮肤筋膜蒂)与供区相连,皮瓣血供依靠蒂部供应,多属随机皮瓣范畴,可用于创面的局部转移、推移修复,交叉修复,瘢痕挛缩改形等,其最大的优点是手术操作简单,皮瓣成活把握大。单蒂皮瓣的...[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2 实用轴型血供皮瓣

    轴型血管皮瓣是显微外科技术登上手术舞台以后具有阶段性重大发展的一项创新,不仅将传统的带蒂转移皮瓣推向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的新阶段,更极大地推动了带蒂皮瓣的发展,使创面修复方法日趋简化、多样化、微创化,疗效更加满意...[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第一节 一般原则

    (1)清创。彻底清创至关重要,这与创面大小、部位及所选择的皮瓣类型无关。不彻底的清创将加剧并延长炎症过程、增加感染机会,极不利于肢体功能恢复,甚至可导致手术失败。清创术应在良好麻醉及止血带下无血视野中操作,避免误...[继续阅读]

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