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 列表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共有 109 个词条内容

走黄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又名癀走。《疮疡经验全书》:“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证治准绳》:“疔疮四畔红赤,渐散...[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内陷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又称“三陷变局”。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外科大成》:“始则高肿,至十数日,内...[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附骨疽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又名骨痈、贴骨痈、骨疽等。《医宗金鉴》说:“附骨大腿外侧生,在腿里侧咬骨名。体虚寒湿乘虚入,寒热往来不焮红,痛甚彻骨难屈转,寒湿化热肿胖形。”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多发于...[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环跳疽

    环跳疽是一种发生于环跳穴(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股阴疽。《医宗金鉴》中说:“股阴疽生于股外侧,胯尖之后,其毒内搏骨节,脓深至骨,故漫肿不变色也。环跳疽生胯骨节间之环跳穴,所以腰难屈伸、漫肿隐痛也。此二证皆由...[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十一节 流痰

    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的总称,它是外证中顽固难愈的病症之一,俗称骨痨或穿骨流注。清《外证医案汇编》说:“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十二节 瘰疬

    瘰疬是一种多发生于颈项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成串,累累如贯珠状,故名瘰疬。又名“疬子颈”或“老鼠疮”。其发病特点是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病程进展缓慢。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无疼痛,逐渐增大窜...[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十三节 甲疽

    甲疽是因指(趾)甲嵌入肉内而致甲旁肿烂成疮的一种疾病,又名嵌指、嵌爪。明《外科正宗》:“甲疽者或因甲长侵肌,或因修甲损伤良肉或靴鞋窄小俱能生之,其患胬肉裹上指甲,肿痛异常,难于步履。”临床以好发于足趾,尤多见于足大...[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十四节 大脚风

    大脚风是一种多因湿热留恋,气血阻塞不通所致的肿病类疾病。俗称象皮腿。其临床特征是下肢皮肤紧张发亮,按之有压痕,继而皮厚,粗糙,下肢增粗变硬,状如象皮。【源流】隋《诸病源候论》有“䐔病”的记载,与本病极为相似,“...[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一节 乳痈

    乳痈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半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占到全部病例的90%以上...[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二节 乳疽

    乳疽是指乳房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中青年妇女。其临床特点为局部红热不显,化脓较缓,脓成后不易测出波动感,脓毒容易内窜生变,出现“传囊”、“袋脓”,甚至热毒内攻之证。【源流】本病首见于隋《诸病源候论》...[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