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第一磨牙远中移动的间隙恢复装置,因应用部位、间隙缩短状态等而异,有多种类型。有用钢丝的,有用橡皮链的,有用螺旋弹簧的,有用扩大器的,有用颌间固定、颌外固定装置的等等很多。但是笔者认为构造简单、价格便宜且能够...[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用于第一磨牙远中移动的间隙恢复装置,因应用部位、间隙缩短状态等而异,有多种类型。有用钢丝的,有用橡皮链的,有用螺旋弹簧的,有用扩大器的,有用颌间固定、颌外固定装置的等等很多。但是笔者认为构造简单、价格便宜且能够...[继续阅读]
近来,非拔牙治疗再次盛行,与以前的方法不同,变为通过上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来获得间隙。但是为远中移动第一磨牙,支抗有利用种植体的,有用超强钢丝等的方法。这种远中移动得到的间隙,有时被用来解除前牙的间隙不足。而实...[继续阅读]
第一磨牙部的锁比起第二磨牙,发生率极低。锁,如图3-21所示,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尖的外斜面接触,每个牙齿向颊或舌向移位,显示为锁状咬合状态,称为锁(上后牙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针对锁有一些治疗...[继续阅读]
乳牙前方牙群,即乳切牙部,牙间隙高发,间隙型牙列的左右侧乳尖牙近中面间的间隙量,3岁儿童平均值在上颌为3.07mm,下颌为2.24ram~[56]。仅这个间隙,还无法满足前述的恒切牙和乳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的差,大约能弥补1/2,所以为了恒...[继续阅读]
如果仅是牙间间隙的存在,要在形态小的乳切牙的排列部位上,整齐地排列恒切牙,几乎不可能。但是牙间间隙的存在、切牙部的牙槽前方发育伴恒切牙前方萌出,则非常有助于正常排列。图4-3是笔者指导的高野博子的学位论文[15]中显示...[继续阅读]
作为恒切牙正常排列的结构调整,有牙槽嵴的侧方发育伴乳尖牙间牙弓宽度的增大。乳尖牙部的颊侧牙槽嵴间宽度和牙弓宽度的发育,如图1-10和图2-32所示,上下颌乳尖牙间牙弓宽度到5~6岁为止,几乎不变化,呈稳定状态。但其后的6~...[继续阅读]
根据Moyers[60],下颌乳尖牙间牙弓宽度的增大,是伴随下颌恒切牙的萌出,乳尖牙向灵长间隙远中移动的结果所致。向后方移动则牙弓变宽,乳尖牙向远中和斜后方移动,因而乳尖牙间牙弓宽度增大。但是,这个宽度的增加并非仅仅因此而已...[继续阅读]
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萌出时,如图4-5所示,牙轴近中倾斜,切牙呈扇形排列,发生正中部的分离,有时被认为是形成了错畸形。但是,这并非异常,是由于颌骨中尖牙牙根的发育,压迫切牙牙根所致。所以,恒尖牙萌出,则正中间隙就消失...[继续阅读]
切牙萌出过程中,因间隙不足,萌出完了时经常会发生前牙区的拥挤。这样的病例在切牙萌出完成时,拥挤不会自愈。但是,如果在萌出过程中,只对邻接乳牙邻面进行片切调磨,而不需佩戴矫治器,也经常能够解除拥挤。因为以前使用砂片...[继续阅读]
影响恒切牙排列状态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如前所述的乳尖牙间牙弓宽度。乳尖牙牙弓宽度在恒切牙萌出时大幅增大,同时乳尖牙颊侧牙槽嵴间宽度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和量增大。这个量与出龈的切牙大小密切相关。根据笔者指导的孙...[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