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14岁丧父,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胡、刘好佛,朱熹亦出入佛、道。绍兴十八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国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14岁丧父,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胡、刘好佛,朱熹亦出入佛、道。绍兴十八年...[继续阅读]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说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1)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当形而下的...[继续阅读]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运动。首先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接着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的运动形态。这里的一,是指统...[继续阅读]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知识领域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理。物之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而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人们必须经过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才能...[继续阅读]
朱熹认为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在物上体现为物性。人性和物性有同有异。其同是,同得天地的理与气;其异是,人性能得形气之正和全,而物性则不能。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这一说法上...[继续阅读]
朱熹讲的美,一指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一指表现于外在形式上的精神内容。他认为声音的和谐,容貌的俊丽,具有诉诸视觉和听觉的美,但这种美不能脱离伦理道德的善。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这是对儒家的传统看法...[继续阅读]
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文以明道”,而程颐则认为“作文害道”。朱熹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将文与道割裂开来。将文与道割裂开来的结果,必然是道外有文,文外有道,道自道,而文自文。如此道不足为道,文亦不足为文。有感于此,朱熹强...[继续阅读]
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创办过很多学校,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朱熹办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整顿伦理道德。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兴学办校,亦应以五伦为教。“五教谓父子有亲...[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