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十九世纪30—80年代,在俄国出现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家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伦理思想。革命民主主义者中的多数人,在哲学上是从唯心主义立场逐步转变为唯物主义立场的;他们并对唯心主义和...[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指十九世纪30—80年代,在俄国出现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家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伦理思想。革命民主主义者中的多数人,在哲学上是从唯心主义立场逐步转变为唯物主义立场的;他们并对唯心主义和...[继续阅读]
筒称“大陆唯理论伦理学”,亦称为“唯理论伦理学”。是指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国家——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崇尚理性思维的唯理论哲学家的伦理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十七世...[继续阅读]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来源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1839年法国经济学家日洛姆·布朗基在《政治经济学史》中第一次使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概念,指的就是上面三人。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继续阅读]
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七种行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情欲使人走向极端,理性在指导情欲时,抑制情欲的极端倾向,而形成无过不及的中庸的习惯,即“行德”。他把行德分为七种,即:勇敢、节制、乐施、慷慨、自豪、信实、和...[继续阅读]
当代新直觉主义伦理学家罗斯制定的七条自明的义务。即:(1)忠实的职责,即说话诚实,履行诺言(即守诺);(2)知恩,以德报德;(3)行善;(4)赔偿给他人造成的损害;(5)不作恶事;(6)正义或公正,要人注意同等地分布善和恶;(7)自我修养。在罗斯看...[继续阅读]
古代印度佛教伦理概念之一。“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内容。(1)生苦,众生诞生时之痛苦。(2)老苦,老年时所受之痛苦。(3)病苦。(4)死苦。(5)怨憎会苦,众生不由自主,不得不与“不爱者共聚集”之痛苦。(6)爱别离苦,众生不由自主与相...[继续阅读]
一译为“真福八端”。基督教教义之一。也是基督教伦理概念之一。出自《新约·圣经》所记“耶稣之言”。认为有八类人将得到恩宠而享受天堂“真福”。这八端真福为:(1)“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2)“哀恸的人有...[继续阅读]
亦译为“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古代印度佛教所说的超脱人生通向涅槃的八种正确的方法或途径。佛教人生观主要内容之一。由释迦牟尼首倡。据《中阿含经》、《俱舍论》、《大乘义章》等记载,此为“初转法...[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