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为了维护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的政策措施。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重视儒士,让他们做官,另一方面猜忌他们,对不同意见者进行镇压,特公布法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明清两朝,为了维护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的政策措施。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重视儒士,让他们做官,另一方面猜忌他们,对不同意见者进行镇压,特公布法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继续阅读]
中国古代较早就重视与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据《汉书·张骞传》载,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曾到过大宛(今中亚细亚之费尔干纳)、大夏(今阿姆河南)、大月氏(今阿富汗北)、康居(今中亚撒马尔汗)。汉朝的使臣后又到...[继续阅读]
儒家经典《尚书》《礼记》《周礼》《春秋》等记载了关于教育行政体制的一些史实或设想。《尚书·舜典》载:“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这说明五帝时代“君”与“师”是合于一体的。又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继续阅读]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便有负责教育的官员。舜时已有教官之设,负责道德教化和礼乐教育。据《尚书·舜典》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又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西周时已形成一套比较...[继续阅读]
我国最早负责地方教化的官员为“司徒”。《周礼》记载西周时六类官制(天、地、春、夏、秋、冬)中,地官即教官类:“乃立地官司徒,使率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长官大司徒有十二教:“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继续阅读]
西周时期十分重视兴学。《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据《礼记·明堂位》所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继续阅读]
西周时期,学制有大学与小学之分,大学订有定期考查制度。大学的考试办法和标准,如《礼记·学记》所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反,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继续阅读]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五年(前124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丞...[继续阅读]
我国在西周已具有较完备的学校制度,产生了早期的中央官学,亦称“国学”。《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依学生入学年龄与程度的高下,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礼记·王制》载:“天子命...[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