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连年战乱,中央官学衰落。《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注:“从初平之元(190年),至建安之末(219年),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220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中央官学衰落。《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注:“从初平之元(190年),至建安之末(219年),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220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继续阅读]
隋文帝时,重视振兴学校,中央官学得到一定的发展。“开皇中,国子寺不隶太常,设祭酒一人统之,自前代皆属太常也。于是教育有专官”(《通志·选举略二》)。“炀帝即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继续阅读]
宋代学校制度,多袭唐制。据《宋史·选举志》载:“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宗学、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北京国子监内的“辟雍”1.国子监。“凡学皆隶国子监。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初无定员...[继续阅读]
辽太祖元年(907年),“辽置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主簿等职。后又设国子学,设博士、助教”(《辽史·百官志三》)。据《辽史·百官志四》载,辽的中央官学除国子监外还有五京学,即上京学、东京学、中京学、南京学和西京...[继续阅读]
元代的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等。元代国子学指汉学,以示与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的区别。据《元史·选举志一》载,太宗六年(1234年),“以冯志常为国子学总教,命侍臣子弟十八人入学”。世祖至元七年...[继续阅读]
明代的国子监,创立于明太祖朱元璋初定金陵时(1365年)。《续资治通鉴·元纪三十六》载:“吴置国子监,以故集庆路儒学为之。”洪武元年(1368年),“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又择年少举人赵唯一等及贡生董㫤等入学读书”(《明...[继续阅读]
1.国子监及辖下诸学。清代国子监同明代一样,既是教育管理机关,又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作为最高学府,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或辟雍。清入关后于顺治元年(1644年)“修葺(原明朝)国子监为太学,设立文庙讲堂厅,萃八旗子...[继续阅读]
西周的“国学”分“小学”和“大学”,贵族子弟是当然入学者,个别庶人中优秀者也可以经选拔推荐入学,称“选士”。学生入学年龄依学生的身份而不同。王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大夫元士的嫡子,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继续阅读]
西周“国学”:根据小学入学年龄与大学入学年龄推算,小学当为七年,大学当为九年,共为十六年。《公羊传·僖公十年》何休注:“诸侯之子,八岁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学”;“十五受之太傅,教之以大学”。《礼记·学记》载:“比年入学...[继续阅读]
西周“国学”把诗、书、礼、乐列为四教,“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据《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丞赞之。胥鼓...[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