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绘画思想史 > 列表
绘画思想史 共有 142 个词条内容

(三) “王孙迎亲”:漆画的现实人生

    漆画指漆器上的画。考古发掘出土的漆器上几乎都有画。漆的运用在我国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漆画在战国时期已经盛行,是一门属于中国自己的古老艺术。从考古发现的漆画来看,战国时期楚地的漆画最有代表性。湖北随县发掘出...[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一) 老子的“道”本体论与审美命题

    1. 老子论“道”、“无”、“有”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思想家。他在《老子》第一章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说,“道”如果可以言说出来,就不是...[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二) 庄子的宇宙生成论与审美命题

    1. 庄子论“无有”、“有始”、“有未始有始”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他继承了老子的道论思想,认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当名。”[1]与老子所说“道可道...[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一) 老子的“道法自然”:“涤除玄览”和“致虚”、“守静”

    老子针对西周以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天道有为的神学思想,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2]。意指“道”永远顺任自然(“无为”),然而世上的一切事情又无不是它所为(“无不为”),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天...[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二) 庄子的自然观:“虚静”、“心斋”、“坐忘”与“天地之美”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自然观,认为“莫之为而常自然”[1],“无为而才自然”[2]。在庄子看来,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自然无为是“道”的本性,达到了“道”,也就是达到了认识自然万物的自由。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认识的自...[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三) 孔子的“人格自然”:山水比德与“文质”、“尽美,尽善”及“绘事后素”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其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把“自然”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起来。《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认为人是用道德精神的眼光...[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四) 荀子的自然观:“天人之分”、“制天命”与“虚壹而静”、“性不能自美”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他的自然观更多地蕴含着唯物的成分。在自然界的起源上,他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并且反映出“天有常道”,“地有...[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五) 《周易》的自然观与艺术思想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卦、卦辞、爻辞做出的阐释。从体裁形式和思想内容来看,《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易传》的基本自然观是:“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建立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扩疆拓土,经济空前繁荣,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奠定了汉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文...[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

(一) 王延寿的绘画评述与“随色象类”艺术命题

    秦代立国十五年,为时不长,因战火焚毁秦宫,仅存秦宫壁画残片。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咸阳先后发掘出秦宫殿建筑遗址和多座秦代墓葬,出土了一批秦宫殿壁画残片和漆画实物史料。而秦代墓室的壁画和帛画迄今尚无发现。汉代则不同...[继续阅读]

绘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