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上海老画报 > 正文

“海上杂志之冠”《紫罗兰》画报
上海老画报

1925年12月,《紫罗兰》画报在上海创刊,主编为鸳鸯蝴蝶派的杰出代表周瘦鹃,大东书局出版发行,撰稿人有朱瘦菊、郑逸梅、范烟桥、王小逸等。画报既承续清末民初通俗文学传统的血脉,又根植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上升期中的现代化土壤,堪称这一时期的“杂志霸王”、“海上杂志之冠”。1930年6月15日,画报出刊至第4卷第24期,总96期时,因故停刊。1943年5月复刊,仍任主编的周瘦鹃独具慧眼,从复刊号开始连载张爱玲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不仅促成了一颗文学新星的冉冉升起,而且也使画报畅销一时。复刊后的画报于1945年3月出刊至第18期后终刊。
说起《紫罗兰》画报刊名的来历,还有一段让人辛酸的故事。中学时代的周瘦鹃去观看某女子中学的联欢演出,偶遇一位名叫周吟萍的女生,她不但表演引人注目,而且活泼秀美。周瘦鹃一见倾心,热烈追求。此后,他二人鸿雁传书,山盟海誓,情意绵绵。谁知有情人难成眷属,家道殷实的周家,看不上周瘦鹃这个穷学生,强行拆散了这对恋人,将周吟萍另行婚配。周瘦鹃痛不欲生。因周吟萍的英文名为 Violet(紫罗兰),从此,周瘦鹃就爱紫罗兰成癖,他的案头供着紫罗兰,写文章用紫罗兰色的墨水,作品集多以紫罗兰命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段刻骨伤心的恋史,以后二十余年间,不知费了多少笔墨……我的那些如泣如诉 的抒情作品中,始终贯串着紫罗兰这一条线,字里行间,往往隐藏着一个人的影子。”那么,他主编的画报取名《紫罗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紫罗兰》画报,属文艺类刊物,初为半月刊,方20开本,封面上的民国美女图,为著名月份牌画家杭樨英的作品,梅兰芳、袁寒云等题写刊名。复刊后改为月刊,36开本,每期近200页。画报以散文、小说为主,连载小说颇具特色,除有大量插图外,每期还有多页图片专版,图文俱讲求情趣消遣性。画报丰富多彩的内容、精益求精的形式编排和灵活巧妙的商业运作方式,使得画报在上海风行一时。
画报始终贯彻着周瘦鹃的编辑理念,不仅融会了通俗文学期刊编辑理念的共性特征,而且贯穿着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生经历、情感创伤等因素交织而成的个性气质。画报表面看仅仅只是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创作的平面展示,不同于新文学狂风暴雨、 摧枯拉朽式的意识形态革命,也不同于传统文人头破血流的负隅顽抗,但是,生活政治的无声润物在画报中却体现出无比的力量,使得读者不自觉地喜欢和全身心地靠近。
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是《紫罗兰》的主要风格,偏向于女性定位的格调,成为一份女性时尚画报。全面叙述1925—1930年上海多元裂痕的本土性现代化、沪上商业文化和民众生活状态。画报呈现出来的多元、开放的时尚叙述风格,文化的商品性、日常的生活政治、时尚的现代性成为画报编辑方针中最有价值的体现。


张爱玲早年在上海成名,就是从《紫罗兰》画报起步的。《紫罗兰》复刊后,一直秉承着“文学与科学合流,小说与散文并重,趣味与意义兼顾,语体与文言齐放”的办刊宗旨。正当周瘦鹃为 《紫罗兰》复刊忙碌之际,张爱玲捧着书稿找到了他。于是,他二人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据周瘦鹃在《写在〈紫罗兰〉前头》中写到:“黄园主人岳渊老人介绍一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来,要和我谈谈小说的事……说着,就把一个纸包打开来,将两本稿簿捧了给我。我一看标题叫做《沉香屑》,第一篇标明《第一炉香》,第二篇标明《第二炉香》,就这么一看,我已觉得它很别致,很有味了。当下我就请她把这稿簿留在我这里,容细细拜读,随又和她谈起《紫罗兰》复活的事。”周瘦鹃读完张爱玲的作品,感到与英国名作家毛姆的风格很是接近,更依稀见到了《红楼梦》的影子,让人爱不释手。当即决定采用。随着《沉香屑》在《紫罗兰》与读者的见面,张爱玲的名字首次引起上海文坛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