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甘肃中医药 > 正文

三、《黄帝内经》,厥功至伟
中医学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 程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其形成与岐伯密不可分,岐伯与 《黄帝内经》的诞生可谓厥功至伟!
1.虽冠名以“黄帝”,实崇古而依托
《黄帝内经》过去认为为黄帝所著,实为古代医家托黄帝 之名所作。既往研究表明,黄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我国古 代一个伟大民族或发展时期的统称,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 韶文化”,即相当于黄帝时代。在春秋战国之间,医书只有禁 方书的笼统名称; 在西汉初期,医书才和黄帝发生了关系; 到西汉末期,才肯定了《黄帝内经》的名称。从现在研究的成 果来看,依托黄帝之医籍,在汉代以前已有之。如西汉司马 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述公乘阳庆授仓公淳于意古先 道遗传之书中,就有黄帝扁鹊之《脉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十问》中,就有黄帝问天师、黄帝 问大成、黄帝问曹熬、黄帝问容成等内容。除医籍之外,依托 黄帝之书在先秦及秦汉其他文献中为数亦多。仅《汉书·艺 文志》收集托名黄帝及其群臣的著作就有20多部,其中10 多部被班固注明为“依托”,依托之人多在六国时期。汉初黄 老之学大盛于世,托名黄帝之风则更甚于战国。


托黄帝之名的著 作往往被作者认为是 当世之精华,希望更 好地流芳千古。如汉· 淮安王刘安《淮南子· 修务训》所云:“世俗 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 农、黄帝而后能入 说。”宋·司马光《传家 集·与范景仁第四书》 亦云:“谓《素问》为真 黄帝之书,则恐未可。 黄帝亦治天下,岂可 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 以取重耳。”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四·读三坟书》则曰: “然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 战国秦、汉之人。”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卷上·黄帝说》更 云:“世所传《素问》一书,载黄帝与岐伯问答之言,而《灵 枢》、《阴符经》或亦称为黄帝所作。至战国诸子书述黄帝者 尤众。余按黄帝之时,尚无史册,安得有书传于后世……因 假托之以为言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书名冠以黄帝,显为崇古依托, 当时世俗崇拜古人,如不托名神农、黄帝,所说之言即不能 使人相信。因此,西汉刘向在汇集编校医籍的时候,取名《黄 帝内经》。
2.非岐黄之亲著,其要旨为所授
众所周知,口传心授是人类早期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也是医学继承和教育的主要形式。研究显示,我国已有文字 的历史在7000年以上,至5000年前时方有结构严谨的文 字。夏商文字虽有进展,但仍以甲骨文为代表。战国时出现 竹木简牍及帛书,特别是秦代蒙恬用兔豪竹管造笔 (《古今 注》),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渔网造纸(《后汉书·蔡伦 传》),开创了文字传播文化的新时代,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帝内经》 的祖述蓝本成书于战 国后期,当时除秦文字之外,尚有六国文字,又称东土文字, 直至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我国的文字才趋于统一。故在此之 前,医学知识的传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为主。至汉代立国之 初,在国家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时,仍书缺简脱,或残缺 不全,于是乃建立造册登记之制,并设置写书之官,将许多 旧籍重新抄录,善加保存。由《汉书·艺文志·叙论》可知,《黄 帝内经》一书,是西汉成帝年间光禄大夫刘向校书时,经侍 医李柱国校定,复经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而成。从历 代医家和学者研究考证结果亦赞同《黄帝内经》虽非岐黄亲 著,但其要旨必为先贤岐伯所授。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按《七略》艺文志,《黄 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 卷,即《内经》也,亦有所忘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 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自序》云:“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 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唐·孔志约《唐本草· 序》云:“岐、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华、张、吴,振英声于 后。”南宋·郑樵《通志·三皇纪》云:“黄帝轩辕氏,察五运之 气,乃著岐伯之问,是为《内经》。或言《内经》后人作,而本于 黄帝。”明·周木《素问纠略·序》云:“《素问》之书,虽不实出 于黄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远,时人祖述黄岐遗意而作者 也。”清·戴谷荪《谷荪医话·卷二·〈内经〉之前有医经》云: “《内经》鬼臾区曰:‘臣斯十世。’岐伯曰:‘先师传之,往闻其 旨。’黄帝谓雷公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是医固不始 于岐黄,其著《内经》,亦必有所本。兹观《内经》所引书目,曰 上经、曰下经、曰刺法、曰奇恒阴阳、曰阴阳十二官相使、曰 金匮、曰太始天元册、曰脉法、曰大要、曰阴阳传、曰脉经上 下篇、曰从容、曰玉版论,亦云搏矣,而今不传,并不详何人 所作,意者此真岐黄之书,而今世所传《内经》乃战国人之伪 话欤。”今人朱建平《中国医学史略·先秦时期医学知识的发 展与应用》云:“现有《内经》的大部分作品在战国时期就已 写成,但也有一些内容是秦汉乃至以后一些医家整理修订 和补充的。”又云:“《内经》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历代有成 就的医学家几乎无不重视和研究此书,并从中得到理论启 发而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技术。”
总之,《黄帝内经》一书虽非岐黄亲著,且其名亦最早见 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虽经后世多次整理,《黄帝内经》 其要旨实为遵岐黄遗意而作也。
3.究祖述之蓝本,乃岐伯之所撰
一部影响千秋,至今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经典巨著《黄 帝内经》的形成,绝非一人一时一蹴而就,故汇集成书之时 不仅要旨遗意应遵于岐黄,而且必有“祖述蓝本”为其提供 不朽章句和主要素材。考之历代学者和医家之说,可以认为 这“祖述蓝本”乃岐伯所作。汉代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 传》云:黄帝“属岐伯使尚方”。《经史百家杂钞》注云:“岐伯, 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 《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作为举 世信任之良史,《史记》中不仅记载岐伯确有其人,而且明谓 黄帝使其典主方药。至晋初,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云: “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 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 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在其所著的《帝王世纪》中又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 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据 《晋书·皇甫谧传》可知,皇甫谧一生读书甚多,还特请晋武 帝赠书一车。作为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及史学家,其说应 该是有依据的。又据《素问》通行本卷第一新校正引全元起 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 之本,故曰《素问》。”作为训解《素问》第一人,南朝齐梁间人 全元起此说可信。生活年代与全元起大致相同的南齐名医 褚澄,在《褚氏遗书》中亦云:“《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 之宗,起于《素问》。”此后,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的唐人王 冰,献出家藏旧本《灵枢》的宋人史崧等与其观点相同。迨至 宋代,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云:“岐伯上 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 福万民。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 未有失堕。”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二十七·沧州翁传》引 吕复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 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者,亦非一人之手。”清·恽铁樵 《群经见智录·卷一·内经发源第一》 云:“且可知春秋以前, 早已有《内经》之书,藉非医者秘不示人,《内经》之书名,断 无不见于他种古籍之理。《汉书·艺文志》所以有《内经》之 名,则因汉朝求遗书也。”清·杨则民《内经之哲学的检讨·内 经之史的考证》云:“《内经》非出一人之手,为不争之事实。 盖其先必有一大天才,以其创解,取当时医学知识为论证之 材料,后人因以所见附益者。此虽假定,固合理而可信者 也。”今人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云:“凡是一部伟大的著 作,绝不可能是突然发生的,都一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 发展而成的。《黄帝内经》书名的确立时代虽然很迟,这并不 是说《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也就是这样的晚。”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黄帝内经》虽成编于西汉,在此之 前定有其祖述蓝本,而这个祖述蓝本,当为岐伯所撰无疑。 岐伯汇集的《内经》“祖述蓝本”,应是汉代成编《黄帝内经》 的骨架,也是今天《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