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从肾治未病 > 列表
从肾治未病 共有 192 个词条内容

治未病的由来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在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养生延年,即蕴含着“治未病”的主要法则、具体方法及其重要意义。在次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至今天,其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展并逐渐趋于成熟。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完善,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可以表达为“养生防病”“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多个层次,贯穿于无病状态、病隐而未显...[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治未病的时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已从“已病图治”转变为“未病先防”。同时,大量的临床实践也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道家倡“道法自然,精气内守”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一基本法则即是“道”,主张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长寿。道家提出精、气、神的概念...[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儒家主“中庸守衡,保养肾精”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主要倡导“中庸”思想,认为保养生命要同待人处事一样不偏不倚,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要达到人体内环境和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孔子提出少、壮、老三个阶段的防病养生准则,如《论语》中“君子有...[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黄帝内经》构建未病理论,提“人身三宝,肾为主导”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帙。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神农本草经》之上品“补肾强身,抗老防衰”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共载中药365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据该书《神农本草经》序例所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王充倡“先天禀赋定衰老寿夭”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在《论衡》中也有养生专论,提出了先天禀赋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如“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厚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仲景创“既病防变”,立“养慎”之说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还强调既病之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因此可称其为“治未病”的专家。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葛洪重“预防为主,保精固气”

    东晋医家葛洪对“治未病”理论的形成亦有重要贡献,其著有《抱朴子》,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倡导节嗜欲、保性命的养生法则,并强调肾中精气对养生防衰的重要作用。如《抱朴子内篇·至理》有“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气...[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