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 列表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共有 110 个词条内容

二、经脉的隐性循经感传现象[1]

    “气至病所”能提高疗效已被公认,但事实上很多病人针刺“得气”后,并未循经感传也同样获得良好疗效。这种“传而未感”的现象使学者考虑到可能存在一种“隐性感传”现象。1977年有人开始对隐性感传现象进行研究,方法是先在...[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一、表皮层(表层)中经脉循经感传传导路的传入途径

    当针灸刺激人体任一穴位时,首先刺入分布在该穴位处表皮的生发层(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中无髓鞘感觉游离神经末梢,以及由游离神经末梢连接而成的相互性树—树突触或途中树—树突触结构组成的经脉循经感觉传导路(图3-1)。当...[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二、真皮层(浅层)中痛温觉感觉传导路的传入途径

    当针灸刺激进入机体的皮肤或黏膜时。刺激了其中的痛觉,温觉和粗略触觉等感受器,使其产生应激性、应急性或局部休克性的不同功能水平的神经冲动,在机体不同部位经以下三级神经元的传入路径,将针刺信息传入各级神经中枢。...[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三、皮下深部组织(深层)中本体感觉传导路的传入途径

    当针灸刺激进入机体的肌梭、肌腱、骨膜、关节囊、筋膜、纽带、拉芬尼终末、克劳斯终末和游离神经末梢等处时,刺激了其中的位置觉、运动觉、震颤觉、毛细血管壁上的各类感受器以及神经纤维等。使其产生应激性、应急性或局...[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四、经脉循经感传传导路与皮神经节段性分布的关系

    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在颈部和躯干部较为明显,即脊神经的分布仍然接近原始状态,每个皮节形成一个环状束带,环绕躯干和颈部。但在四肢的配布较复杂,因为四肢由躯干伸出的肢芽发育而成的。至于经脉循经感传传导路在...[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一、循经感传的性质

    循经感传的性质与个体、刺激性质或方式有关。主要是酸胀感、麻感、痛感、痒感等。针刺时多为酸、痛感,灸时多为热流感,电针时多为电麻感等。上述感传性质的实质可能是:刺激肌肉时多产生酸胀感是由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而牵...[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二、循经感传的速度

    首先,虽然脑、脊感觉神经元的树突纤维(周围突)可能很长,但树突末端的分支纤维却不会太长。因此,在两个脑(或脊)感觉神经元之间的相互性树—树突触或途中树—树突触连接的分支纤维也就不会很长。其次,人和哺乳动物的突触传递...[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三、循经感传的宽度与深度

    多数循经感传为线状、绳状(粗细2~5mm),部分横径为1~3cm的带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与躯干部较宽,这是脑、脊感觉神经元间的循经感觉传导路在体表分布的范围。至于感传的深度一般分三层。一是分布在表皮生发层(表层)中的...[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四、循经感传双向传导与回流

    除井穴的循经感传是向心性单向传导外,其余躯体穴位所引发的循经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向心或离心循经双向传导。在传导过程中如果突然停止穴位刺激时,则循经感传往往会立即停止,部分就此淡化而消失。这是因为兴奋(冲动...[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五、循经感传可阻滞性

    循经感传延伸的前方如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脓肿等时感传可能被阻断,这是循经感传传导路的组织结构遭破坏或其生理功能被抑制的结果。在循经感传线上或前方施加机械压迫、注射液体、冷冻降温、皮肤刺激干扰等常可阻断...[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