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廖志峰医论 > 列表
廖志峰医论 共有 169 个词条内容

一、《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难经》对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防,都有较深刻的论述,分述如下:(一)对脾胃的形态的认识《灵枢·肠胃》中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又如《灵枢·平人...[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二、《伤寒杂病论》发展了脾胃学说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有关脾胃证治的论述较多。《伤寒论》397条原文中有关脾胃病症状的论述有218条,占全书原文的一半以上。在82种类症中,有关脾胃症候的有26种。全书112方中,有60个方剂主治或兼治脾胃病症。《金匮要...[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三、金元四大家对脾胃病的贡献

    金元时期,对脾胃病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著名的医家。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四、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明清时期,名家辈出。他们根据个人的理论造诣和临床经验,对脾胃学说又有新的补充和发展。(一)薛立斋强调“人以脾胃为本”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人)为“精通十三科”医家,以《内科摘要》为其代表作。薛己的学术观点,是在深...[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一、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

    中医认为,脾胃、小肠、大肠是人体消化食物水谷精微的主要脏器,在生理情况下,食物入口,主要依赖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运化和输布,小肠的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大肠的传化糟粕。所有脾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同时又受其他脏腑的调...[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二、病机辨证及治法方药

    中医对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病机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肠、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我们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三、有关辨证的掌握

    有关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辨证,廖老强调,要注重抓住病机的要领,就可对辨证分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中医理论本身的灵活性和个体性,很难对辨证做到完全规范化和标准化,关键在掌握其实质,兹依据多数文献报道,大致可归纳为肝...[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四、脾胃病诊治临床体会

    针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多样性及兼夹症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在组方用药治疗上提出如下几点体会:1.治疗胃脘痛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审病辨证,辨证治病胃脘痛是多种脾胃病的主要症状,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重视现代研究...[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一、药合时宜,勿伐天和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是几千年来支撑中医理论的支柱之一,《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即“天地万物,自然环境”之意,“天人相应”则指的是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其中包括:自然界...[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

二、切中病机,辨证用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太阴脾土与阳明胃土互为表里,脾主水谷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寒热无度,或脾胃素虚,复食生冷,脘腹受凉,均可致使脾失健运...[继续阅读]

廖志峰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