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满族医药 > 列表
满族医药 共有 342 个词条内容

第五节 金代医学名医及学术贡献

    金代整理和注释了大批的中医药典籍,是满族医药形成和快速发展的时期。金代医学名人辈出,并相继形成各自的医学流派,他们的医学理论和医学思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元素、...[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第一节 概述

    满族传统医药源于满族传统文化和习俗。满族是居住在我国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满族(女真)、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北方民族以渔猎、游牧、农耕为生。满族先人遵从祖训,崇尚自然,在我国北方寒冷、恶劣的自然环...[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第二节 清代医学发展概况

    清代是祖国医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据史料记载,清朝政府大力发展医学事业,满族帝王提倡“考据学”,组织医学家和知识分子做了大量的校订和搜集整理医学书籍工作。清代编纂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医学类书籍,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主要...[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一、清代延续和发展金代宫廷医事管理制度

    金代女真时期开始,满族在宫廷设立太医院[2],在我国历代宫廷中最早开始规范管理宫廷医事活动。金代开创的宫廷太医院及太医院管理制度被元、明、清几个朝代沿用,为我国宫廷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清代宫廷医事管理比金代宫廷...[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二、清代宫廷太医院的职能与医官设置

    清代太医院的职能和官阶与金代宫廷太医院的职能和官阶类似。清代太医院是宫廷医事管理、医学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太医院设有管院大臣,负责管理太医院行政事务。设有教习厅培训学员,负责管理医学教育。太医院官阶最高的为...[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三、清代宫廷医学分科

    清代太医院的分科受满族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宫廷太医院分科先后进行了三次修订。清初宫廷太医院分十一科,有大方脉科、小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和痘诊科。清中期将口齿科、...[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四、清代宫廷医学教育和学术发展

    清代开始,政府有计划地开展医学教育和发展宫廷医学。清代的医学教育严格、规范,医学教育和学术成果显著。清代宫廷的医学教育场所是在宫廷太医院内设置教习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改名为医学馆,主要职能是培养宫廷医学人员...[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五、清代宫廷太医院的历史作用

    清代宫廷太医院设立在宫廷中,是负责宫廷及全国医事、教育管理的机构。宫廷医事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宫廷医学的发展,建立健全的医事及教育管理制度是宫廷医学发展的基础。满族先人早在金时期就在宫廷中设立太医院来...[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第四节 满族传统医药是清代宫廷医学的组成部分

    满族传统医药是满族先人在我国北方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生存不断地与自然界和疾病作抗争,逐渐地适应自然,逐步积累了防治疾病的医药知识和经验,具有满族文化习俗和我国北方民族的特点。...[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

参考文献

    [1]陈可冀,李春生.中国宫廷医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梁峻.中国古代医政史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3]曹仁虎.清朝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4]任锡庚.太医院志[M].石印本.1916.[5]陈可冀.清宫医案集成[M]...[继续阅读]

满族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