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 列表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共有 1217 个词条内容

第七节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八节 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如《素问·太...[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九节 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一节 胁痛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有关胁痛的记载...[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附 萎黄

    萎黄一证,与黄疸有所不同,其主要症状为:两目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小便通畅而色清,倦怠乏力,眩晕耳鸣,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濡细。本病是由于虫积食滞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三节 积聚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并对...[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四节 鼓胀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较详...[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五节 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不属本节讨论范围。头痛一证首载于...[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六节 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七节 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