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气血证治 > 列表
中医气血证治 共有 315 个词条内容

三、思

    思为脾之志,思发于脾,而成于心。《内经》指出:“思伤脾。”“思则气结。”《灵枢·本神》谓:“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素问·举痛论》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由此可以看出,思虑太过则损伤脾气...[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四、悲(忧)

    忧为肺之志,《内经》指出“忧伤肺”“悲则气消”。悲、忧在情志上为二种,都是情志沉郁悲观的表现,轻者为忧,重者为悲,二者都可伤肺气。悲、忧均能使气机不利,脉道闭塞,诚如《灵枢·本神》谓:“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肺气闭...[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五、恐

    恐为肾之志,《内经》指出“恐伤肾”“恐则气下”。《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血气内却,令人善恐。”长期恐惧,能伤肾气、肾精。恐伤肾,使肾中精气衰退,元气虚馁,下焦元气不足则不能上承,中上二焦失去化源,心肺失其濡养,心...[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六、惊

    惊与心、胆、神关系密切,可引起心无所依,神无所归的严重病理反应。《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灵枢·口问》曰:“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由此可见,过度的惊恐,或卒感惊骇...[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一、饮食不节

    饮食是化生气血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源泉。《医宗必读·不能食》谓:“夫脾为五脏之母,土为万物之根,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灵枢·五味》谓:“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若长期进食量减少,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二、饮食偏嗜

    水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别。《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由此可以看出...[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一、过度安逸

    人体每天需要适当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若长期贪逸少劳,则正气日衰。《养生要言》谓:“一身动,则一身强。”指出正常的劳动或运动能使人体气血通畅,筋骨劲强,健康长寿,不易患病。“久卧伤气”,倘若好逸恶劳,则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二、过度劳累

    1.劳力过度劳力过度则耗气伤血,以致人体气血虚衰。《素问·举痛论》谓:“劳则气耗。”又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过度劳累,则可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体弱无力,少言懒语,不思饮食,疲乏气短等。劳倦过...[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一、痰饮

    痰与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张景岳有云:“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痰饮引起气血方面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痰饮可使人身各部位的气机阻塞,气滞...[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络、脏腑内的血液。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引起气血方面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导致气滞血...[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