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阴阳 > 列表
中医阴阳 共有 106 个词条内容

一、论左右之阴阳

    1.论左为阳右为阴。在中医经典理论体系中,论及左右之阴阳,一般以左为阳,右为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二、论前后之阴阳

    面南而立,前为南,南方热,热为阳;后为北,北方寒,寒为阴。故中医论前后之阴阳,一般以前为阳,后为阴。再换个角度说,阳性急,阴性缓;阳动速,阴动缓;阳倡其始,阴成其终。故居于前面的一般属阳,居于后部的一般属阴。以羊群为例,一般...[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三、论上下之阴阳

    论上下之阴阳,一般以上为阳,下为阴。《淮南子·天文训》论天地生成曰:“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③轻(密度小)的东西...[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四、论外内之阴阳

    论外内之阴阳,一般以外为阳、内为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为何外为阳、内为阴呢?《说文》曰:“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又曰:“阳,高、明也。”外也就是表,是物体显现于外的部...[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一、论气为阳,味为阴

    中医论气味之阴阳,一般以气为阳,味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为气,阴为味。”王冰注曰:“气惟散布,故阳为之;味曰从形,故阴为之。”②张景岳注曰:“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①王...[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二、论气、味之阴阳及其逻辑问题

    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以“五臭”分阴阳,《内经》中无明文,后世亦极少讨论。故此处不论。论及寒热温凉“四气”之阴阳,则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其理易明,亦无需多言。味也可以再分阴阳。关于味之阴阳,《内经》有明确的说法,其载...[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三、论气味之厚薄及其阴阳

    先说“厚薄”。厚,一般指的是数量或者程度的大、重、浓、深;而薄则相反,指的是少、小、轻、淡。直观地说,味厚,说的是味道的浓厚、强烈;味薄,说的是味道的淡薄、微弱。气厚,说的是气息的浓厚、强烈;气薄,说的是气息的淡薄、...[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四、论气味厚薄阴阳之逻辑问题

    现在再来看看《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①这段文字,一般被认为是中医药性的基础性理论。现对其做进一步分析。先说“...[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一、论中医清浊的含义

    何谓清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是: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参见清气、浊气条。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

二、论清浊之阴阳及其理论渊源

    在经典中医体系里,当论及清浊之阴阳,一般以清者为阳,浊者为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继续阅读]

中医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