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药 > 列表
中药 共有 682 个词条内容

十一、论气数与药性

    天地间物不外气数二者,而实则数生于气。气多者数多,气少者数少。得气之先则其数居前,得气之后则其数居后,故水生于天一,火生于地二。得气之阳则数奇,得气之阴则数偶,故河图五行之数互为生成,即其数便可测其气也。……若天地...[继续阅读]

中药

十二、合形味论药性

    今请先论诸根。升麻、葛根、黄芪,均是升药,而所升各有不同。升麻根大于苗,其得气之独厚可知;根中多孔窍,其能吸引地中水液,以上达于苗叶也可知;气味辛甘,又合于上升之气味。唐容川曰:合形味论性,皆主于升,故曰升麻,为升发上...[继续阅读]

中药

十三、论草木、金石、禽兽昆虫之作用互补

    草木虽备五行,然其得甲乙之气较多,于人之五脏六腑气化或未尽合,故又济之以金石昆虫,而禽兽血肉之品,尤与人之血肉相近,故多滋补,比草木昆虫金石之品,更为见效。草木,植物也;昆虫,动物也。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之性...[继续阅读]

中药

十四、药性总义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继续阅读]

中药

十五、用药法程

    凡用药须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横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补能缓中,酸者能收敛,咸者能润下、能软坚。能先知各药之性,然后可以合于病情。凡用药须审质之轻重,性之有毒无毒,气之寒热温凉平,然后可以知用之多寡。凡用药当明其五色...[继续阅读]

中药

十六、论药物之体质与性味功用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一物一太极也。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柔即在其中。后人不悟此理,每每误用。春...[继续阅读]

中药

十七、论四气与四性不同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今详之,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言其气冷也,况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热、温、凉...[继续阅读]

中药

十八、药性阴阳论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中清者...[继续阅读]

中药

十九、药物气味互参论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药之气味,不比同时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为用。经曰:味为阴,味厚...[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治疗用气味

    治疗贵方药合宜,方药在气味善用。气者,天也。气有四,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味有六,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有先使气后使味者,有先...[继续阅读]

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