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药 > 列表
中药 共有 682 个词条内容

二十一、论药性气味生成

    夫物之生也必禀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阳也。地凝质,主成物,酸苦辛咸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阴也。故知微寒微温者,春之气也;大温热者,夏之气也;大热者,长夏之气也;凉者,秋之气也;大寒者,冬之...[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二、论药性皆偏用有不宜

    夫药石,禀天地偏至之气者也,虽醇和浓懿,号称上药,然所禀既偏,所至必独脱也。用违其性之宜,则偏重之害,势所必至。故凡有益于阳虚者,必不利乎阴;有益于阴虚者,必不利乎阳;能治燥者,必不宜于湿;能治湿者,必不宜于燥;能破散者,不...[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三、药性差别论

    药有五味,中涵四气,因气味而成其性。合气与味及性而论,其为差别,本自多途,其间厚薄多少,单用互兼,各各不同,良难究竟。是故经曰:五味之变,不可胜穷。此方剂之本也。……同一苦寒也,黄芩则燥,天冬则润,芦荟能消,黄檗能补,黄连...[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四、论药性气味功用与宜忌

    药物众多,各一其性,宜否万殊,难以尽识。用者不得其要,未免多误。兼之《本草》所注,又皆概言其能,凡有一长,自难泯没。惟是孰为专主,孰为兼能,孰为利于此而不利于彼,孰者宜于补而不宜于攻。学者昧其真性,而惟按图以索骥,所以...[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五、药气未伸郁而化毒论

    白菜疏利而菜心有毒;竹叶、竹茹、竹沥皆解热消痰而笋有毒,何其反也?药有未伸之气,先时而折之,虽蒙水火之变,借人气息犹能发泄。故患疮肿之人,食之则增痛增痒。若人身平和,脏腑之气足以运化物气,不至为害。本草云凡瓜果未熟...[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六、药石性同用异论

    一药有一药之性情功效,其药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显而易见者。然一药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盖药之功用,不止一端。在此方,则取其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真知其功效之实,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后...[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七、药物性味与功效宜忌

    气味之辨,则诸气属阳,诸味属阴。气本乎天,有四,寒热温冷是也。味本乎地,有六,酸苦甘辛咸淡是也。热、温者,天之阳;寒、凉者,地[1]之阴也。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也。阳主升而浮,阴主沉而降。辛主散,其行也横...[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八、论药物寒热温凉之性不可执

    《本草》以干姜为大热,于是世医皆谓四逆汤方中,姜、附热药也,故能温厥冷。非也。按厥冷者,毒之急迫也,故甘草以为君,而姜、附以为佐。其用姜、附者,以逐水毒,何热之有?京师二条路白山街,有嘉兵卫者,号近江铺,其男年始十有三...[继续阅读]

中药

二十九、论同气相感导邪外出

    或问薛生白先生条辨内,有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不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等一则,即制法得宜,得不嫌其留滞乎?请示之。答曰:藉酒气之湿热,与郁李之滑利,导去湿热之邪,取同气相感之理也。惊悸梦惕,魂不...[继续阅读]

中药

三十、药性阴阳刚柔论

    药性有刚柔,刚为阳,柔为阴,故刚药动,柔药静。刚而动者其行急,急则迅发而无余,其起疾也速,其杀人也亦暴;柔而静者其行缓,缓则潜滋而相续,其起疾也迟,其杀人也亦舒。无识者,好为一偏,其害不可胜言。而中立者,因有牵掣之说焉。岂...[继续阅读]

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