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临床用方 > 列表
中医临床用方 共有 153 个词条内容

病案举例

    例1徐某,女性,49岁。烦躁不宁,严重失眠,心悸,气促,两手瘛疭,面容胖而微浮,色红,脉弦,舌红、苔薄。曾服西药,疗效不显,拟单方图治。药用杜百合30克,夏枯草15克。5剂。二诊:药后睡眠可达5小时,面容红润,治已奏效。药用杜百合30克,夏...[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

    本病临床常见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失眠,心悸,四肢麻木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则属于“肝风”、“肝阳”、“上盛下虚”、肾水不足、肝火上冲的证候。中医所谓的肝病范围很广,除一部分是指肝脏器官实质病变外,肝风、肝阳、肝火...[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病案举例

    例1吕某,男,68岁。感头晕头胀痛3个月,无周围物体旋转感,发作时与情绪有关,安静时症状减轻。经服补肾中药百余剂无效,目前仍每日感头晕,伴耳鸣,恶心,呕吐,食欲欠佳,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舌体稍胖,舌质偏红,苔少而润,脉弦滑。测血...[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治厥当分闭与脱

    对于昏厥的诊治,首重分辨闭脱。前者为邪闭于外,正气内遏;后者为元气外泄,正气内溷。闭脱二证所见证候,或有相似之处,而一实一虚迥然有别。一主利关开窍,一主峻补固脱,务必细心辨识,迅速处理,大胆用药,方能如羿之射,出险履夷...[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病案举例

    例1张某,9岁。病起5月,始则形寒,继则发热,日益加重,肌肤灼热,大便秘结,神昏狂躁,目瞪口噤,脉象沉伏。阳明热毒上冲,急拟清热通下开窍。药用鲜生地、生石膏各30克,知母、生大黄(后下)各12克,生甘草3克,鲜芦根1尺,玄明粉9克(冲),安宫...[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病因病机

    人体内部水液调节,有赖于肺、脾、肾和三焦膀胱等脏器的正常活动、相互协调,气化得以运行,因而达到水液调节平衡的目的。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转输运化,肾主调节开阖,而三焦司决渎之权,则能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若肺、脾、...[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辨证施治

    前人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阳水治以发汗利水,阴水治以温补脾肾。具体治疗,应根据疾病具体情况和证候轻重来决定。阳水证其肿常从外开始,多数由头面渐至胸腹而延四肢,终而遍体浮肿,脉象沉数,舌红苔黄,发热...[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病案举例

    例1胡某,男,21岁。患者于烈日之下跑完1万米后,烦躁,谵妄,手足躁动,曾有呕吐,继而昏迷。急送当地医院,测血压80/50mmHg。次日虽神志清醒,但发热39℃,且有少量鼻血。第三日尿量显著减少,每日在400毫升左右,全身浮肿,血压增高,每日呕吐...[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辩证特点

    “消渴”之名始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脾瘅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可见“消渴”病是由“脾瘅”转化而来。今之三消分类的病名,始于《外台秘要》。以三消立论,始于《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

病案举例

    例1马某,男,49岁。初夏入山劳作,逾日返家后,感疲惫不适,时有寒热,但觉肌肉日渐消瘦,而饮食却有增无减,直至体力甚乏,始求医,服药已30余剂,且更医4人,或云湿热,或云虚损,今头昏目花,咽干,口燥,烦渴喜饮,食后即饥,形体瘦削,面颊泛赤...[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