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联合器官移植 > 列表
联合器官移植 共有 315 个词条内容

一、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目前移植免疫学界公认,氧自由基损伤作用即使不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唯一发病因素,至少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以往研究显示,氧自由基介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发生在再灌注期,但近年来发现移植器官在冷保存期亦有氧自由基的产...[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二、细胞凋亡的作用

    传统观点认为,缺血后的细胞丢失是通过坏死途径实现的,但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亦参与器官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对小鼠肝移植模型的观察中,移植学家们发现,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瞬息基因C-jun和C-fosmRNA表达与组织...[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三、无再流现象

    供体器官在切取和保存的过程中,经历了热缺血和冷缺血时期,其在重建血循环时常出现不能很快恢复血运的情况,称之为“器官的无再流现象”。热缺血导致的无再流的机制可能是血管内皮水肿和红细胞凝集,从而堵塞毛细血管或血管...[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一、器官灌洗和保存液的原理与基本要求

    器官灌洗及保存液的原理和基本要求是针对器官热缺血、冷缺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损害而来的,有效地防止或减轻损害是器官灌洗及保存液的首要目的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延长器官保存的时间。在正常...[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二、目前临床常用的多器官灌洗和保存液

    (一)UW液UW液(表3-1)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Belzer等学者在威斯康星大学设计的一种长效多器官灌洗及保存液,并通过实验及临床证实对心、肝、肾和胰腺等器官具有良好的保存效果,能有效保存肾脏72小时、胰腺72小时、肝脏30小时、心脏...[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一、原位灌洗

    首先对供体进行全身肝素化,行腹部大十字形切口进腹。纵切口由剑突下至耻骨联合,横切口在脐水平(或稍上方1~2cm水平)至两侧腋中线。进腹后,在后腹膜找到腹主动脉,游离远端腹主动脉约3cm,远端结扎,近端腹主动脉(肾动脉平面下方...[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二、腹腔脏器游离及整块切取

    本文在此介绍全腹腔器官簇整块切取,但临床可根据移植的需要,只切取尽可能少的必需器官,现临床上常用的有肝胰、肝小肠或肝胰小肠联合移植。全腹腔器官簇包括十二指肠、肝、胰腺和双肾作为一个整块切取,有时可根据需要包括...[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一、供者的选择

    选择心肺联合移植的供体较其他器官更加困难,因为脑死亡或外伤者往往合并存在肺部感染或肺水肿,只有不到20%的供体适合用于移植。评估供者需要了解病史、体格检查、胸部X线片、12导联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和有关HIV、丙肝病毒...[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二、供体心肺的切取

    成功的移植首先依靠合适的器官选择。事实上,许多术前事件,如机械性创伤、脑死亡动脉血气分析、X线胸片和超声表现、支气管纤维镜与切取组织时的肉眼外观检查等,更精确的评估方法(如脑死亡后炎症因子动态变化)尚未临床应用...[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

三、切取心肺的器官保护

    良好的供体器官保护是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其总体原则在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缩短缺血时间,以尽可能减少三磷酸腺苷消耗,尽可能供给氧和营养,最大限度地保存移植物功能。由于肺组织对缺血耐受时...[继续阅读]

联合器官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