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 列表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共有 602 个词条内容

三、氨基酸神经递质

    GABA和谷氨酸为两种主要的氨基酸神经递质,前者系抑制性氨基酸,后者为兴奋性氨基酸。过去曾简单地认为大脑不过是处于这两种神经递质平衡之中。而生物原胺和肽类神经递质也不过是一般地介入这一平衡的调节。近年神经科学研...[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四、肽类神经递质

    人脑中可能有多达300种的肽类神经递质。肽类是含有3~10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通过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肽形成于神经元细胞体,其释放和作用中止机制与以上神经递质相同。1.内源性阿片肽 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三种主要受体...[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五、其他神经递质

    1.核苷酸类(nucleotides) 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四种核苷酸中,嘌呤腺苷和它的高能磷酰化型ATP具有神经递质作用。嘌呤受体存在于脑部,P1受体与腺苷有高度亲和力,P2受体与ATP有高度亲和力。P1受体的两种亚型为腺苷A1和A2受体,二者系...[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华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①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的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②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

    (一)行为的分类斯金纳(BurrhusF.Skinner,1904~1990)认为,行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应答性行为,或应答性学习。这就是经典行为主义和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行为。“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 )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因为模仿只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一、依恋行为

    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依恋一旦形成,婴儿会以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系统保持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联系。依恋关系通过依恋行为得以体现和维持。通俗地讲,依恋关系表示“对谁依恋”,而依恋行为表现...[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二、依恋的类型

    根据安恩沃斯(MaryAinsworth)(1913-1999)的“陌生情境实验”研究结果,儿童的依恋分为A、B、C三型:1.A型 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三、依恋发展的阶段

    根据鲍尔毕(JohnBowlby)(1907-1990)的研究,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鲍尔毕称之为“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无分化阶段。儿童对母亲的反应方式与对其他人的反应方式之间还没有...[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四、依恋的行为系统

    鲍尔毕把婴幼儿的行为分为四个系统,即依恋行为系统、警觉-恐惧行为系统、探索行为系统和指向他人的交往行为系统。依恋行为系统只是多个行为系统中的一个。它的行为表现不是孤立的。(一)依恋行为系统这一系统是保证或协调...[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