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 列表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共有 602 个词条内容

五、依恋与分离

    婴儿与母亲分离后,会产生分离焦虑。鲍尔毕观察的结果是,分离焦虑经历了三个界限分明的阶段:反抗、失望和超脱阶段。(一)反抗阶段儿童极力地阻止分离,自发地采取各种手段试图与母亲重新亲近。此时依恋行为大为增加,反抗行为...[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六、影响依恋的因素

    (一)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学者们普遍认为,气质是影响依恋的一个重要因素。托马斯(A.Thomas)把婴儿的气质分为三类,即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活动型。容易照看型的儿童生活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如容易接近陌生人...[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一、认知机能的不变性

    一切生物体都具有组织和适应的两大生物机能。生物体的每一个行为活动都是有组织的,也就是说,都是有结构的。它的动态方面就是适应。生命是一种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不断进化的过程,也是有机体与环境间实现各种不同形态的...[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二、认知结构的建构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所谓结构,就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它不仅指具有解剖学意义的实际结构(如中枢神经组织的结构或呼吸系统的结构),也包括功能意义上的结构。皮亚杰通过对儿...[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从初生到2岁) 这一阶段是智力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说,这个早期的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演进的整个...[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四、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皮亚杰几十年研究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著作跨越了半个世纪,内容涉及从记忆错乱到神经症直到文明的性质,整个学说的发展完成了从心理学理论到一种人生哲学的演变。为了便于认识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演变...[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二、霍尼基本焦虑理论

    霍尼(KarenHorney,1885~1952),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她的理论,尤其是对内心冲突和防御机制的解释,不仅在医学临床实践上,而且在文学、文化、政治心理学、哲学、宗教、传记、性别等研究领域中都具有重大影响。(一)童年经验...[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三、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

    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20~1994),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当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一)同一性渐成说的理论基点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一、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连续过程,其复杂性是心理学研究必须的关注点。比如,七八个月的婴儿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不仅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转折,也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将养育者与陌生人区分开来的认知能力。又如,运动能力的...[继续阅读]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