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药理学 > 列表
药理学 共有 542 个词条内容

五、病理因素

    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或使效应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效应。如肝、肾功能不全者,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营养不良时,低蛋白血症可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游离型药物增多,使药物作用增...[继续阅读]

药理学

一、药物的结构

    一般说来,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作用相似,如喹诺酮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其作用也相似,均有抗菌作用。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也可表现相反或拮抗作用,如维生素K与华法林结构相似但作用相反,维生素K能促进凝血过程,华法林能对抗...[继续阅读]

药理学

三、药物的剂型

    药物的剂型影响药物的吸收,进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同种药物的不同剂型,有明显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生物利用度往往也不同。口服时液体制剂比固体制剂吸收快;同属固体制剂,吸收速度也不一样,吸收速度顺序为胶囊剂>片剂...[继续阅读]

药理学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同可影响药物作用出现的快慢和强弱。不同给药途径出现作用的快慢顺序依次为静脉给药>吸入>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给药>皮肤给药。药物给药途径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如...[继续阅读]

药理学

二、给药时间和次数

    给药的时间也可影响药物疗效,临床用药时,需视具体药物和病情而定,如助消化药需在饭前或饭时服用;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驱肠虫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食物可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如利福平宜空腹...[继续阅读]

药理学

三、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时,由于药物之间或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影响,使药物作用较单用时增强或减弱。药理效应增强称为协同作用,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使后者的抗凝作用增强;药理效应减弱称为拮...[继续阅读]

药理学

一、按解剖学分类

    1.自主神经(autonomicnervous)又称植物神经(vegetativenervous),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脊髓或脑干神经元发出纤维,经过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再抵达所支配的心脏、平滑肌、腺体等效应器(图5-1)。因此,自主神经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之...[继续阅读]

药理学

二、按释放的递质分类

    神经系统通过其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进入突触间隙,从而进行信息传递。根据神经末梢合成与释放递质的不同可将传出神经分为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nerve)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adrenergicnerve)两类。1.胆碱能神...[继续阅读]

药理学

一、乙酰胆碱

    1.合成与储存在胆碱能神经末梢,以胆碱和乙酰辅酶A为原料,经胆碱乙酰化酶催化而合成ACh,然后储存在囊泡中。2.释放与消除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裂外排的方式将ACh释放入突触间隙。释放出的ACh扩散至...[继续阅读]

药理学

二、去甲肾上腺素

    1.合成与储存主要在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内合成,酪氨酸经酪氨酸羟化酶催化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催化生成多巴胺,然后进入囊泡,由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生成去甲肾上腺素,并储存在囊泡中。2.释放与消除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继续阅读]

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