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简言之,“荒漠化”是干旱土地(Dryland)的“退化”。
《公约》中的“土地”是指具有陆地生物生产力的系统,由土壤、植被、其他生物区系和在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
《公约》中的“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形成原因
气候干旱: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人类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造成的。文明发祥地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来源:有丰富的沙物质来源是沙漠化发生的物质基础。
形成阶段
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是一种逐步导致生物性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初期阶段)是潜在性沙漠化,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小面积松散的流沙等;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开始被破坏,出现风蚀,地表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
重大危害
生存环境
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沙漠化问题涉及的范围之广,已引起全世界关注。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现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及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已达3800万平方千米。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土地,每年都高达5~7平方千米,几乎每分钟就有11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沙漠化继续下去而得不到有效抑制,本世纪末,预计损失的耕地将会达到目前耕地的1/3,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封沙育草,营造防风沙林,实行林、牧、水利等的综合开发治理·将会充分发挥植被群体效应以达到退沙还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是绿色家园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保护利用好土地,就是保护了绿色家园,保护了人类自己。
环境恶化
所谓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沙漠化最明显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侧的撒黑尔。此地的北部,以游牧或放牧的型态饲养着羊和骆驼,把整个地区的植物都吃光了,导致土地光秃秃的一片。而较为湿阔的南部,则因家畜过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过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连不断的耕作,整个地区逐渐变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们开始挖掘井水,当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养的家畜也就多了起来,又再次加速了环境的恶化,促成沙漠化,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该区人民生活普遍过得很困苦。撒哈拉沙漠没有雨季,所以不会降雨,但只要是有任何一点点的水气,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会争着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会被过度放牧的家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质现在仍在无声无息的扩大中…
沙地植被
对这个问题可以回答的极其简单,一句话,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也就是点上在治理的同时,面上在破坏。这就是为什么越造林越治理沙漠化、荒漠化面积越大,草场退化沙化越严重的原因。这让城里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中国状况
中国也是一个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漠与沙漠化的地域已由1949年的66.7万平方千米扩大到1985年的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每年还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
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
典型沙区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中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中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的。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沙尘暴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中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建国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是没有问题的。
防治战略
我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建设规划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近50年来,国家先后4次召开全国治沙会议,陆续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进入90年代后,中国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先后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并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2002年1月开始实施《防沙治沙法》。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生态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在防治荒漠化领域,完善了各级政府领导协调机构,强化防治荒漠化的组织保障。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防治荒漠化法制建设,通过了《防沙治沙法》,基本形成了由防治荒漠化专门法律与相关法律、国家法律与地方法规相结合的防治荒漠化法律法规体系,国家通过实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有效地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加速了荒漠化土地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一些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初步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国家将荒漠化防治科学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专项计划。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全国荒漠化监测和早期预警体系,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全社会参与,提高了全民防治荒漠化意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框架下国际合作,先后主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开展了区域专题网络建设,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进行合作,探索建立在公约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和伙伴关系。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001年,国家将林业生态工程系统整合为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与此同时,实施了草原保护“八大工程”;对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了重点布局;在有风沙危害的铁路沿线实施了千里绿色长廊工程和治理沙害工程;开展了全国荒漠化监测工作;将荒漠化防治科学研究纳入科技攻关内容;国家制订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防治荒漠化的积极性;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八七”扶贫计划,使一些地区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林茂、粮丰、草多、畜旺的喜人景象。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大力推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覆盖了我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构筑了中国防沙治沙工程的主体框架。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