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通信 > 正文

国家基站公司

网传我国将成立国家基站公司,注册资金百亿左右。成立后,该公司可能成为中组部任命一把手的第54家公司。这意味着,新成立的超级基站公司,在级别上将与目前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平起平坐。

1 公司概况

  今后三大运营商不再自建基站,而是租用国家基站公司的基站,维护工作也交给国家基站公司。运营商的存量基站、铁塔、管道也逐步装进这个超级基站公司。

  报道指,该公司成立后,第一阶段,将把三大运营商的新建基站、铁塔、管道都承揽下来,今后三大运营商不再自建基站,而是租用国家基站公司的基站,维护工作也交给国家基站公司。

2 筹建规划

  4月30日,工信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在其官网上证实,目前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正在研究共同组建一家“通信设施公司”,负责统筹建设通信铁塔设施,进一步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该负责人称,“基础电信企业的这种探索……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有利于降低行业的建设成本,最终惠及广大电信用户。”

3 股票上涨

  “国家基站公司”将成立的消息引发股市上相关股票出现大幅波动。4月30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联通H股大涨5.87%,中国电信也大涨3.11%,中国移动则上涨不大。原因是一旦“国家基站公司”成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能以很少的成本快速布置4G基站,进而能集中精力发展新业务。

  但以微信、QQ为重要业务的互联网巨头腾讯的股价大跌5.16%,原因是业内担心摆脱基站建设包袱的运营商将集中精力发展创新型通信业务,对腾讯的微信和QQ等重要业务构成重大威胁。

4 新垄断巨头

  “国家基站公司”成立后会否成为新垄断巨头?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认为,如果“国家基站公司”的运营范围仅限于铁塔、杆路,基站公司提供足够的可租用设备,由政府制定管制价格,问题不大。如果把天线、馈线、控制以及传输等都包括进这个基站公司,那么将带来新的垄断,并产生新的寻租问题。

  业内观察家马继华则认为,“国家基站公司”实质是指“铁塔公司”,专门负责建设站址基础设施,包括铁塔、铁杆、电源、管路、杆路的建设和出租,并非是将基站中所有的网络设备均交到其手中。当铁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运营商只需将自己的天线设备等放入即可。因此,这家公司与运营商的重组无关,只是施工队的管理变革而已。

5 公司影响

  按照政策层的规划,后期,将逐渐把运营商的存量基站、铁塔、管道也装进这个国家基站公司。鉴于未来三年中国正处於4G网络建设的高潮期,即使第一阶段只装入新建基站,国家基站公司的体量也相当惊人。

  中移动会交出原有资源,以至用什麽形式注入「国家基站公司」,是一大疑问。

  目前,仅中移动,就规划在2014年年底前建设50万个4G基站,届时均会装进新公司。中电信和联通力推此事十分容易理解,二者无论在存量基站的数量上,还是新建基站的数量上都无法与中移动相提并论,一旦合并,资源共享,双方可以用比新建小更多的成本和代价来迅速部署4G基站。

  而中移动力推亦有其深意,LTE要深度覆盖,需要更多的新建站址。在站址资源日益枯竭的现时,打通三家公司的站址资源显然有利於LTE的推广。不过,鉴于三大运营商各自资源优势不同,可以想见,在超级基站公司的成立和运营过程中,将充满博弈和暗战。例如,中移动会交出原有的站址吗?随着业务进展深入,中电信会全盘开放铜缆和光纤资源吗?

6 业内观点

  业界提出“网业分离”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重复建设问题:目前三大运营商各自建网,而理论上点对点的通信问题只需要一张“可靠的”网络,这么看来三张网的确是有点浪费。而且建设三张网会对稀缺的站点资源、土地资源造成挤占,导致道路反复开挖、基站布点密集、难以达到最优布点等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所谓的“防止垄断”:目前三大运营商垄断了网络资源,其会根据自身的目标和利益来遏制或推动市场需求。而网业分离、建立国家基站公司后,就可以专注于网络建设,发挥规模效应以向全社会提供“合理”的通信资源租赁价格,并倒逼运营商在业务层面进行更彻底的改革来参与电信业的竞争。

  第三个原因是统一制式:众所周知工信部一直力推TD,不惜采用各种非对称管制甚至行政干预来推行TD,然而联通和电信心知肚明——搞TD,这不是往火坑里跳么?没有了网络优势,怎么和移动干架?导致TD从3G时代起就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而网业分离后,国家基站公司可以统一建设一张单一制式的网络,既有利于国家安全、技术推广、壮大产业链,又能够避免建两种制式造成的“资源浪费”。

  第四个原因是提高通信覆盖:鉴于某些地区(偏远山区、农村等)的高建设成本和低消费能力,运营商通常不愿意在这些地区建网,使得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无法享受高质量的通信服务。而由专业的基站公司统一规划布局,把基础通信建设变成一项“公共服务”,理论上有利于解决通信覆盖问题。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