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飞跃
个人履历
1961年生于山东青岛,
1982年获山东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学士学位(化机系);
1984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力学系);
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RPI)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
199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
1998年作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引入海外杰出人才”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之一回国参加工作,
1999年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创办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为首任主任。
在2004年10月3日召开的IEEE ITSC全体理事会议上,在三位提名的学会主席候选人中,除中科院王飞跃教授外,另有两位美国大学著名教授。经无记名投票选举,王飞跃教授当选为第一届智能交通系统学会主席,任期四年。
学术荣誉
1992年获美国AT&T基金会研究成就奖,
1996年获美国Caterpillar技术发明奖,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
2003年当选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Fellow,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2005年当选国际系统工程学会(INCOS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Fellow。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2006年入选国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2007年4月当选本年度国际自动化联合会(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Fellow,
2007年6月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选人,
2007年10月26日当选本年度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s)Fellow,
2007年12月7日当选本年度国际计算机协会(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杰出科学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
2008年1月8日因智能控制的研究获2007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唯一完成人。
2011年再次当选为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选人,后疑因实名举报在最终公布的院士名单中落选。
2011年12月19日中国自动化学会发文《中国自动化学会关于王飞跃同志参与IFAC事务的声明》证明举报王飞跃的材料不符合事实。
社会和专业服务
北美竺可桢教育基金会(American Zhu Kezhen Education Foundation,AZKEF):1995年起任AZKEF理事会Founding Member;Chair, Scholarship Selection Committee; Vice President, 2007年当选AZKEF 会长。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 (CAST-USA):1997年-1998年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亚利桑那分会
会长,2002年-2003年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副主席,负责Membership Services,2004年当选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主席,创办《海外学人》杂志,现任旅美科协董事会主席。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 (IEEE ITSS) :2001年起任管理委员会(AdCom)成员,2003年当选IEEE ITSC Secretary和Vice President,负责行政事务,2004年当选IEEE ITSS候任主席,创办《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杂志,2006年起任IEEE ITS学会主席。
王飞跃现为英文《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丛书主编,IEEE ITS杂志主编、IEEE Intelligent Systems杂志副主编,IEEE会刊《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Service Computing》和《Robotics & Automation》等编委,《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杂志副主编,《自动化学报》主编(2010年起),主编1996年至2000年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Systems》主编。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复杂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管理学会系统复杂性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王飞跃曾任1998年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和2001年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MC)国际大会Program Chair,2003年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C) 国际大会 General Chair,2004年和2005年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IV)会议Co-Program Chair和General Chair, 2005年和2006年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VES) General Chair 和 Program Chair, 2005年7月和2006年8月主持召开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MESA), 2006年10月主持召开The First US-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Co-General Chair, 2007年8月主持IEEE/INFOR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Informatics (SOLI), 2007年12月主持IEEE ICVES。
研究领域
王飞跃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和控制与管理,是智能控制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也是该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在基础理论方面,王飞跃教授是智能机协调理论,语言动力学系统(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LDS),代理控制方法(Agent-Based Control, ABC),复杂系统的ACP计算理论和方法等的提出者;在核心技术开发方面,他及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应用特定操作系统ASOS(Application Specific Operating Systems),OSGi兼容中间件,实时嵌入系统和远程可重构可编程器件的研究和应用;在重大工程应用方面,主要围绕着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车辆和汽车电子,智能空间和智能家居系统以及综合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自1990年起,王飞跃培养30多名博士,90多名硕士。自80年代初至今,王飞跃教授在力学、数学、控制、智能系统、复杂系统、机器人和自动化等领域发表论文及专着百余篇,获研究经费2000多万美元和5000多万人民币。
成长经历
2007年4月17日近日,中国自动化学会收到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发来的邮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复杂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飞跃研究员因在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方面的杰出贡献,当选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是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于2005年新设立的奖项,主要授予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所属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者。据悉,此次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授奖仪式将于今年六月底在法国图卢兹召开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相关会议上举行。中国自动化学会是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在国内的代表机构。
据悉,王飞跃研究员是国际上较早进入智能控制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其采用多学科、多层次、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交叉性的角度探索智能控制,从结构、过程、算法和实现方面建立了一个解析、完备的智能控制理论,并应用于许多工程中的复杂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他于2003年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2004年当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智能交通系统分会主席,2005年当选为国际系统工程学会会士,王飞跃获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年度杰出领导奖
2007年8月12日近日,中国旅美科技协会2007年年会在美国耶鲁大学举行。会上,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王飞跃研究员以其科研领导能力和对旅美科协巨大贡献荣获2007年度旅美科协杰出领导奖。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简称旅美科协)于1992年8月在纽约成立,并作为一个非政治,非营利性专业组织在纽约州注册。其会员大都在科技、教育、商业、法律、医学、艺术等领域拥有很高荣誉和地位。旅美科协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在全美30多个州拥有数千名会员,涉及大学、工业、政府机构等多个领域。旅美科协已经成为美国国内最受认可的华人组织之一。作为美国国内领先的机构,旅美科协一直致力于促进美国本国人民和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理解。自成立以来,旅美科协已经与美中两国的许多科研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飞跃研究员是国际上较早进入智能控制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曾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主席,现任董事会主席,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旅美科协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计算思维与计算文化
王飞跃,199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现为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系统、复杂系统和社会计算的建模、分析、控制和管理。2003年当选IEEE Fellow,2004年当选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主席、2005年当选INCOSE Fellow、2007年当选IFAC Fellow。
去年3月刚读过卡内基梅隆大学(CMU)Wing教授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时,一丝共鸣在脑中闪过,但没引起太多的思索。年初去西交大软件学院商谈教学工作时,认为应引入一门面向新生的计算与软件的通识课。讨论中我突然想起“计算思维”,故建议设计一门讲座课,就叫《计算思维与计算文化》。
这一时的闪念迫使我回头细究Wing的文章,开始感到“计算思维”关系到我们对计算机科学转型与发展的基本认识,意义重大。到了3月,CMU已与微软联合成立“计算思维中心”,而Wing也被聘为美国基金会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主任。
计算机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出现到今天,已逾半个世纪,如何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可在两个层面上思考:一是基本和哲学的,二是需求和现实的。
在第一个方面,不妨回忆一下计算大师Dijkstra的一句话:“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电动机的出现引发了自动化的思维,计算机的出现催生了智能化的思维。Wing更是把计算机这一从工具到思维的发展提升到与“读、写、算”同等的基础重要性,成为适合于每一个人的“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一定程度上,这也意味着计算机科学从前沿高端到基础普及的转型。
在第二个方面,涉及计算机的发展,看法只能“发散”了,但还是可以再借鉴电动机的例子,说明计算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电机可视为计算机的“近祖”,因此,一定意义上,其历史和命运之轨迹,也会折射出计算机的历史和命运之轨迹。明天之计算机,是不是就是今日之电机?甚至还不如?因为计算机将更加普遍和普通。明天之计算机系,是不是就是今日之电机系?甚至还不如?因为想教能教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系远比想教能教电机的系多得多。催生大学计算机系的IBM早已开始鼓吹今天的系将“消失”,并被服务科学系取而代之。此话尽管危言耸听,但发人深省。刚刚兴起的万维学更是希望将人文社会等“软”科学融入计算机科学,利用社会计算,在“虚”的万维空间里开拓出新且有价值的“实”疆域。显然,这将促进实现Wing的目标:“一个人可以主修计算机科学,接着从事医学、法律、商业、政治,以及任何类型的科学和工程,甚至艺术工作。而且,当我们行动起来去改变计算机的社会形象时,计算思维就是一个引导着计算机教育家、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宏大愿景。”
两种考虑的结合,或许表明了计算机科学将发生“涅盘”般的重生,而计算思维的提出,就是未来升华的前奏?
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对计算思维的这种认识。以研发Algol 60著名的Naur教授为代表的欧洲学派的观点尤其值得重视。虽然Naur得过图灵奖,但他几乎完全拒绝图灵关于智能的想法,认为其整个论证都是站不住脚的,是建立在错误的概念之上的。Naur断言:尽管计算机这种形式能够描述世上许多现象,但人的思维不在其中。
表面上,Naur与Wing的思想直接冲突。特别是两人的文章前后不久在同一重要杂志上登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其实不然,Wing特别强调:计算思维是“人的,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且,“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但决非试图使人类像计算机那样的思考”。
不过,我对Naur的断言有所保留,因为人类的工具使用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之影响,是人类自己难以预知的。除了Dijkstra的“工具影响思维”之断言,更有说服力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有关劳动工具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论断。机器最终能否描述人的思维,似乎不是今日人类可以知道或理解的,就像不论是远祖还是今天的猿猴根本无法明白当年的木棍石器怎么能把它们的猴脑猴思维弄成现代的人脑人思维一样。如果一定要现在弄个明白,那只好再用Dijkstra的话来回答:“机器能否思维的问题 …… 这个问题差不多与潜艇能否游泳的问题一样相关。”我更赞同Wing的想法:“当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不再是一种显式之哲学的时候,它就将成为现实。”
其实,还有更令人担心的网络工具。互联网和Google只是刚刚开了个头,就已经“稀里糊涂”地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这可是数不清的计算“机器”和计算“人”的有机大联合,是计算的“组合爆炸”和“指数升华”。说不定在弄清“计算思维”到底是什么之前,讨论就不得不转到“网络思维”,或更恰当地说,转到“万维思维”(Web Thinking)了。
在中文里,计算思维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常被朦朦胧胧地使用,却一直没有被提高到Wing所描述的高度广度,那样的新颖、明确、系统。至于计算文化一词,国际上已开始有少数学者提起,但还没有与计算思维相联系,也没有达成共识形成趋势。中文目前还没见有人明确提出计算文化的概念,相关却不同的计算机文化课却较为普及。不过,我们传统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算计”文化。凡“精明”之人常被称作是能“算计”,时褒时贬,但差不多就是“狡猾”的同义词。希望我们能借“计算思维”之东风,尽快把世故人情的“算计文化”反正成为科学理性的“计算文化”,以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与知识创新工程风雨同行
“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
199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王飞跃到清华大学讲学,拜访了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路甬祥。路甬祥对王飞跃提起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希望他能到中科院工作。王飞跃坦诚地回答,从出国留学的那一天起,他就打算要回国工作,但他不想给人一个印象,说自己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所以他要在美国当上正教授后才回国工作。
王飞跃还在浙江大学读硕士时,就对路甬祥从德国学成归来的事迹钦佩不已,后来王飞跃到美国留学,也熟知已经成为浙江大学校长的路甬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句话:“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留学要看到中国的光明前景,路甬祥对出国或即将出国的同学这样殷切寄语。
1997年,美国San Diego智能试验车演示之后,亚利桑那州的一位州议员大感兴趣,花重金请到亚利桑那州的Phoenix演示,并建议将来在州的两个主要城市Tucson和Phoenix之间建一条双向的智能车快速道。在酷热的沙漠腹地,王飞跃“赤膊上阵”,挥汗如雨,承接了研制智能原型VISTA的工程项目。
参加这个工程项目的人员几乎全来自中国大陆,要在沙漠上盖车库,王飞跃甚至在顶棚上敲钉子都是自己动手,为助手和学生率先垂范。
这一年,王飞跃成为亚利桑那州大学的正教授。他始终没有忘记路甬祥院长“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的叮咛,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出国求学的初衷。
感知三里河办公大楼弥漫的气息
1997年10月,王飞跃再次回国,到中科院拜会了路甬祥院长。
路甬祥把高技术局的桂文庄局长和自动化所所长马颂德也请到了办公室,协调王飞跃以“百人计划”名义回国的事情。
1997年10月,在中科院北京三里河的办公大楼,弥漫着一场重大战役马上就要打响的气息,这是旷古未有的感人气息。“当时,给我最为深刻的感受,是中科院开始要以全新的思路发展,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也将前所未有。”
这个时候,中科院正在组织起草给中央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这个研究报告后来广为人知,它决定了中科院未来多年的正确走向,但王飞跃暂时还不知道;这个时候,中科院正在酝酿着要“先走一步”,作为国家科技队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王飞跃暂时也还不知道。但王飞跃不仅从路甬祥的谈话中已完全领略,也从三里河办公大楼弥漫的气息中得到感召:中科院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自己回国的时候到了!
1998年初,王飞跃终于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了完成了智能汽车VISTA的实验,并在Phoenix的51号高速公路上进行了公众演示,他生平第一次接受了现场的电视采访,成了当地各种媒体的“明星”。
1997年前后,王飞跃在美国的工程应用项目,同时有通过因特网实时作试验的网上实验室WAVES和智能车VISTA等4个,仅仅智能车研制过程之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就完全可以写一部传奇。但他还是希望自己到中科院工作,因为知识创新工程这部更为厚重的书,正等着他和众多的科研人员一起书写。
实验室“小实体,大网络”
因一时无法从原工作单位调出个人档案,一直拖到1999年7月,王飞跃才完全落实了回国事宜。此时,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也已进一步演变成为“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王飞跃实现了自己回归的心愿。
2000年,由王飞跃牵头组织,中科院自动化所、广东科龙公司与亚利桑那大学合作,成立了中美联合智能控制研发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仪式上,王飞跃即兴演讲,自然又提到了“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这是他念念不忘的一句话。
回国投身知识创新工程,最使王飞跃欣慰的,就是自己所在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和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99年他只身一人创立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到了2002年夏天,在中科院1998和1999年度“百人计划”和“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终期评估中,该中心被评为优秀,并获得了100万元经费的后继支持。“实际上,在这几年中我争取到的国内外合作项目,经费比这要多得多,但这100万元的意义特别重大,它是对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科研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国内同行对我的接受和认可。”王飞跃说。
2002年底,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与自动化所的其他实验室整合,成为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已300多人,并顺利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为了准备实验室的评估,王飞跃参观访问了30多个大学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除了大开眼界并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之外,对于科研的艰辛、评价的扭曲、行为的浮躁,也有了第一手的感知。
王飞跃成为了整合后该实验室的主任。他说:“这次评估,使我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体制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我为实验室同事们上下齐心,对自己的支持,对未来的信心感到由衷的高兴。实验室要按‘小实体,大网络’的思路发展,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对国家建设有重大贡献、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这个目标也意味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
“关键是我想为中国赢一次”
王飞跃2005年担任了国际IEEE ITS(智能交通)学会的主席,他说:我是从会员、理事、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就像当初我在旅美华人科协,也是从会员、分会长、总会副主席、总会主席,一步步走过来的。
王飞跃不喜欢“坐直升飞机”,他更倾心于一步一个脚印。
ITS学会包括王飞跃在内,共有25位理事。2005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选举时,3位主席竞选者,有两位是美国人,其中一个做过前任主席,另一个也做了好多年副主席,王飞跃是竞选者3个人中最年轻的一个。
一般参与竞选者都是说,如果自己竞选不上,也愿意担任别的什么职务,而王飞跃在每人5分钟的竞选发言中却恰反其道,说只考虑主席这个职位,其他的职务都不接受。言外之意就是主席若不能当上,就不参与该组织的管理活动。
这当然只是王飞跃参加竞选时的一个策略。但他竞选时说的这句话还真发挥了作用。因为其他两位参与竞选的理事不做主席,还有学会其他的领导工作可以做、愿意做。“那也是IEEE智能交通学会成立以来竞争最为厉害的一次。其实主席这个位置也只是做义务性劳动的工作,关键是我想为中国赢一次,自己也为这个学会作更大的贡献。”
经选举,王飞跃当上IEEE智能交通学会主席,也是IEEE自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学会主席。后来他还推荐了两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在智能交通学会做副会长,并且后来把这两位副会长都介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来工作。其中曾大军是亚利桑那大学的副教授、智能系统与决策实验室主任,2007年初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任研究员;耿征原来在美国开办一家公司,被引进到自动化所之后,开辟了三维显示的一个新领域。
现在,王飞跃既是IEEE ITS学会的主席,同时也参加IEEE的理事会,每年仅仅这个国际组织的活动,就有九次会议需要他参加。王飞跃乐此不疲,他说:“国际合作对中科院、对自动化研究所都十分重要,因为作为一个国立研究所,一定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别忘了我们现在是住在地球村里,面对的是全‘村‘的竞争。”
“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与我们的合作与交流,毕竟中科院通过这些年的知识创新,已经大大增强了与发达国家科学家在同一个水平上的对话能力。”王飞跃说,“我有时甚至觉得,我现在一年在北京见到的美国同事,比我在美20年里见到的还要多。”
那空中不绝的缕缕云思
王飞跃在近10年间,曾上百次穿越太平洋的飞行,不知道已经绕地球转了多少圈,如果按照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计算,现在也该从月球返回地球了。但王飞跃还必须坚定地继续“飞”下去。不是因为在太平洋的彼岸有他的妻女,而是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使然。
既是了解中国特色国情的需要,也是开展技术辐射工作的需要,这些年来,王飞跃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从香港到台湾,从广东到江浙,从甘肃到云贵,王飞跃既感受到祖国版图的博大,也感受到创新心律的脉动,他见过为防小偷而同牛一起住在洞穴中的农民,也曾与为帮助失学儿童奔走的机关干部共商良策。
因为经常来回的奔波,王飞跃的许多科研工作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为此也带出他的“副产品”,在旅途中写出了许多杂感,既有对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积极建议,也有如何当好研究生导师的随想,既有对美好大自然的颂咏,也有对如烟往事的回想,并由此 成了一本《空中云思》的文集,他自谦“其实就是坐在飞机上的胡思乱想之雅称而已”。
“十年的知识创新工程给了我参与国家发展的最佳时机,也使我亲身感受了知识创新工程给国家、特别是给中科院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许多激动,几分担忧,就有了这个文集。”王飞跃说。
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王飞跃作为独立完成人,他完成的“智能控制系统理论与方法”,荣获了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多年来王飞跃致力于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关于智能控制的理论与算法体系,并在工程项目中得到验证和应用。该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型装载挖掘车自动化、铜淬取的网络化智控和管理、智能汽车和数字高速公路系、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实验室、嵌入式汽车电子平台、城市交通智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国内外科研项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他本人也因在该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智能控制的开拓者和重要研究者之一。
王飞跃从1997年正式考虑从美国来到中科院,到1999年归来工作,现在成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副所长,可以说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位亲历者、一位见证者。与知识创新工程风雨同行,也使他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实际的感受,从刚开始还只是归国服务作贡献的心态,现在已经认识到,国家的欣欣向荣,也在为每一位科学家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和人生机会。
1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正如王飞跃在一篇文章里所说,自己虽然不是一个预言家,不能预测未来到底怎样,但心中的一个信念是不变的: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