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战争史 > 列表
中国战争史 共有 1068 个词条内容

(三)尧舜禹进攻三苗之战

    尧任联盟盟主后,首要任务就是治水和消除三苗的威胁。他接受四岳的建议,派鲧去治水,自率由各酋邦调集的军队去进攻三苗。三苗位于今湖北黄梅、鄂州和湖南岳阳一带。《战国策·魏策一》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今湖北黄梅、...[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注释

    ①见高广仁、胡秉华《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载《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②据野外考古资料,今徐州周边的新沂、邳州、萧县有大汶口文化遗址,神农氏只有扩展至这一地区才可能与东夷集团的部族相遇。...[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一、夏王朝的建立

    夏族起源于长江下游太湖周围地区(良渚文化分布区),公元前2500年前后,就已发展为文化较为发达的酋邦。其势力所及,南至钱塘江畔,北至今江苏常州一带。这个酋邦的主体部落,后世称之为夏后氏。为了开拓疆域,夏族凭借其雄厚的经...[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二、夏代战争概况

    夏朝建立之后,原来曾对禹不服的有扈氏,对启违反传统成规,以武力夺取政权的行为更为不服(13)。由于“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14)。这次战争非常激烈,规模也相当大。有扈氏位于今陕西西安鄠邑区,甘在鄠邑南。启进攻有扈...[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一)王室军与氏族军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夏朝是在夏后氏酋邦基础上,通过华夏酋邦联盟和武力征服战争,发展壮大了姒姓及其统治地区,并将“天下万国”组织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从而建立了以夏后氏为领导的国家。因而,夏后氏既是天下万国中的一个国家,又是政治共同体...[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二)军政合一的领导体制和编组形式

    夏代的政治体制,政军不分。政军大权完全掌握在夏王手中,夏王既是国家最高领导者,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下属设有六卿:司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生产)、司徒(掌教化)、大理(掌刑狱)、共工(掌百工、营造)、虞人(掌山泽畜牧)...[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三)军队的纪律

    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所以作战双方都是由部落成员主动参加。至五帝时代,虽然战争性质已开始变化,由单纯的掠夺发展为征服,酋邦社会已经分层,出现了等级和特权,但当时仍主要处于公有制(社会财富集中再分配...[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四)军队的装备及兵种

    夏代前期的军队装备,仍然和五帝时代一样,使用的是木、石、骨制的兵器。随着冶铸手工业的发展、进步,夏代中晚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铜、锡、铝的合金技术,可以生产出比石兵器优越的青铜兵器。夏代后期军队已装备了青铜兵...[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注释

    ①尧舜禹权力递嬗的历史事件,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同的看法。按《尚书》《史记》《墨子》《孟子》等儒家和墨家经典记载,都认为是和平禅让,如《孟子·万章》说“孔子曰:尧舜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史记》说尧“命舜摄行...[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一)商族的兴起

    商族始祖名契,与夏禹同是舜酋邦联盟中的酋邦首领,任联盟“司徒”之职,并曾“佐禹治水有功”①。契时商族主要活动于今冀南豫北的漳水、黄河附近地区。从契至汤共经十四代。至第三代王相土时,力量已有较大的发展,势力南扩至...[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