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31年前后,末代夏王桀即位,为寻乐“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为政暴虐不仁。夏王朝内外矛盾日趋尖锐,不仅其直接统治区内民怨沸腾,周边方国也纷纷叛离。商汤根据当时的形势,开始...[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公元前1631年前后,末代夏王桀即位,为寻乐“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为政暴虐不仁。夏王朝内外矛盾日趋尖锐,不仅其直接统治区内民怨沸腾,周边方国也纷纷叛离。商汤根据当时的形势,开始...[继续阅读]
鸣条之战,是夏、商改朝换代的关键性战争。指导这次大战的汤和伊尹,总结了前人战争的经验,从而产生了如何利用现实条件争取胜利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仍处于萌芽状态,但它对中国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军...[继续阅读]
从汤建商至纣时商为周灭,共经17世31王(前1600年—前1046年),国势稳定,基本上没有发生战争。公元前1440年前后,商王仲丁继位后,将国都迁至隞(亦称嚣,今河南郑州)。统治集团内部发生诸子夺位的“九世之乱”。王位的纷争削弱了商王的...[继续阅读]
盘庚迁殷前的商代前期,军队的发展变化不大,基本上仍和夏代相同。随着战争的需求,过去那种简单的军队组织形式已不适用。武丁时期,出现了将军队部署为右、中、左三个作战单位的战斗编组;进至武乙时期,这种临时区分的编组形...[继续阅读]
商王朝的国家军队称为“王师”,各诸侯方国的氏族部队,在队前冠以某诸侯、方国的名称,如犬国的军队称“犬师”,雀男诸侯的氏族部队称“雀师”等。商王可以征调氏族军随国家军队出征,如令诸侯随王师征土方;也可以命令他们单...[继续阅读]
师是商代国家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商中期后有三师军队。师字原意为军队屯聚之处,一般泛称军队。武乙时发展为建制单位名称后,旅又成为军队的泛称。当时一个师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说法不一,从100人到1万人都有。由于战争规模日...[继续阅读]
商代前期仍和夏代一样,实行临时征集的民兵制度,按军事需要临时由商王指定人数,从王畿某地某族内征集人员组成部队。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登(征)人”、“登众”伐某方、征某方的卜辞,就是这一制度的反映。武丁时期,征服性战...[继续阅读]
由于战车的逐步普遍和战争使用兵力的逐渐增多,对军队的技术、战术要求也逐渐提高,军队的训练更被重视。商代军队的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教育,二是通过田猎形式对全军进行战斗实兵演习。从形式上看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