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战争史 > 列表
中国战争史 共有 1068 个词条内容

(一)周族的崛起

    周族原是商朝西方的一个部族,其始祖后稷活动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地附近。至第四代首领公刘时,为了开拓疆土,公刘率武装起来的族众迁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豳(今陕西旬邑东),称之为京师,开始创建国家机构,并组建了三支军队...[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二)文王的灭商战争准备

    季历被文丁杀害之后,其长子姬昌继位,即周文王,与商矛盾更尖锐。公元前1101年,帝乙继位为商王,迁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③。姬昌为报季历被杀之仇,于帝乙二年举兵攻商,但作战失败。姬昌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虽已相当强大,但对掌握政...[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三)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

    商朝末期,东夷叛商,商对夷方虽然进行过多次战争,但始终未能彻底予以平定。在周军进攻黎、邗之时,纣虽未产生真正的覆灭危机感,但也准备以武力震慑周国,于是集中大量兵力,在黎的附近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时,东夷各部又乘...[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四)牧野之战反映出的军事思想

    1. 进一步动摇了在军事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天命观,提高了人在战争中的指导作用。此前鸣条之战中,伊尹、商汤虽已初步认识到人心向背影响战争的胜败,并将之用于战争指导上,但整个商代的一切军事行动,依然是以求神问卜来作出...[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一)周公东征

    武王攻占商都后,虽然已将商王朝推翻,但商人的势力,特别是东方夷族的势力依然存在。如何正确处理善后,以确保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是周王室的首要任务。武王灭商后回到镐京,除了释箕子囚、封比干墓、散鹿台财、发钜桥粟、救济...[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二)征伐四方的战争

    周公东征之后,于成王七年(前1036年)还政于成王。这时周王朝直接掌握的国家军队已有14个师(非现代编制的师),包括原有的6个师(拱卫西边的丰、镐之地,习称“西六师”),东征后新建的8个师(驻守商故地朝歌等,也称“殷八师”)。每师...[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一)国家常备军的建立

    商代后期的国家军队,虽已具有常备军性质,但毕竟是连年战争和长期戍守的客观条件造成的,并未真正制度化。进至西周,随着国家机器的逐步加强,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统治区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高度发展,周王朝建立了常备军。国家...[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二)车步合编的军队编制

    商代,战车是军中的重要兵种,至周代已发展为军中的主要兵种。战车的数量增多,车战也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周朝初期,仍按商军的编组,战车与步兵分编。以后为了便于作战指挥和管理训练,演变为车步混合编组。以战车为主体...[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三)军队的武器装备

    西周的手工业极为发达,分工细,工种全,因此西周的兵器、战车等装备,不仅数量上大大超过商代,质量上也较商代大为提高。西周军队的装备,主要有杀伤性兵器、防护性兵器、攻城战具和战车。杀伤性兵器有弓箭、戈、矛、戟、殳、...[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四)国野制基础上的兵役制度

    周灭商后,周族的民众和贵族,分别居住在各个城邑之内及其城郊,被征服的商族多数人员和其他外族民众,则居住在郊区以外,隶属于城邑内的贵族。这些城邑、郊区,在周代称为“国”、“都”或“乡”;郊区以外的广大土地则称为“野...[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