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哲学史 > 列表
中华哲学史 共有 47 个词条内容

第三节 忠恕

    忠就是尽心诚意,恕就是推己及人。孔子认为,践行忠恕是追寻 “仁” 的方法和途径。樊迟向孔子请教“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论语·子路》 )就是说居处要恭敬谦卑,做事要敬...[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四节 孝弟

    践行忠恕首先要从孝弟开始。孝就是孝敬父母,弟 (也作悌)就是友爱兄弟。孝弟是忠恕的基础,也是追寻 “仁” 的第一步。由孝弟充实发展进而做到忠恕,把忠恕实施到最高阶段去接近和达到 “仁” ,这是恒久不变的追寻 “仁” 的途...[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五节 富教

    孔子看来,在治理国家时 (笔者看来,由个人修养层面推己及人思考到治理国家层面,这是孔子践行忠恕的体现)要进行富教,即富民和教民,就是先使民众富足然后再教化他们。这在他和弟子冉有的一段对话中有所体现。“庶矣哉! ”“既...[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六节 大同

    孔子把他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状态称为大同,他把大同作为富教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 “仁”施行后所达到的最理想境界。孔子为我们描述了社会达到大同的样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七节 知命

    知命,粗浅理解起来就是感悟知晓上天 (命运)的安排。具体来说,知命包含着一种理念,就是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至于结果如何自有上天安排,自己内心不必挂怀。孔子看来,知命是非常重要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一节 兼爱

    所谓兼爱,就是指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别人。它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看来,不相爱是天下所有乱象兴起的原因。子女不孝敬父母、弟弟不友爱兄长、臣子不爱戴君主,都是因为他们只爱自己没有把对方当成自己一样爱护。反...[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二节 非攻

    兼爱体现了墨家的仁,非攻则体现了墨家的义。墨子为了阻止世间乱象而提倡兼爱,又把兼爱运用到国家(诸侯国)之间从而提出了非攻。所谓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这里,墨子所“非”(反对)的,是 “攻” (攻伐、非正义战争...[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三节 尚贤尚同

    尚贤与尚同是墨子在治理国家方面提出的管理原则。所谓尚贤指的是崇尚贤才,所谓尚同指的是民众与君主上下一心共同遵从上天的意愿。尚贤要求选举贤才作为官吏。《墨子·尚贤上》中说: “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四节 节用节葬非乐

    攻伐战争兴起是因为相互争夺,相互争夺兴起是因为物资不足。倘若有办法解决物资不足的问题,攻伐战争也就随之消失了。墨子因此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所谓节用就是节约物资,节葬就是反对厚葬久丧,非乐就是不进行音乐活动...[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五节 天志明鬼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将天志、明鬼归为墨子的宗教思想,笔者对此并不认同。所谓天志是指上天的意志。《墨子·天志》中讲述,上天喜欢义,憎恶不义,上天希望人们实行兼爱,反对相互攻击。人如果违背了上天的意志就要受到惩罚遭受祸...[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