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哲学史 > 列表
中华哲学史 共有 47 个词条内容

第二节 扩充

    所谓扩充即扩大充实。孟子扩充的学说是继续其性善的观点而来的。上一节曾提到,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这四种心性,正是仁义礼智的四个始端 (源头) ,也称作仁义礼智的 “四端” 。本节...[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三节 知言养气

    知言养气是孟子自认为较别人而言更为擅长的两个方面,我们把它们拿出来专门研究,相信也能获得一些启发。所谓知言,就是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四节 仁政

    仁政 (孟子有时也把它称为王政、王道) ,是孟子心中最为理想的治国方略。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其思想来源大体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追溯。从纵向看,仁政的主张承袭着孔子 “为政以德” (即 “用德来治理国家” ,出自《论语·为政》...[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一节 大宗师

    什么是大宗师呢? 从字面上理解起来,就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能够成为大宗师呢?在庄子心中,实际上是把 “道”当作了大宗师。庄子所提到的 “道” 和老子提出的 “道” 理解起来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是一样的 (由此也可见...[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二节 齐物论

    什么是齐物论呢? “齐” 指齐同、整齐; “物” 指事物、天下万物; “论” 指言论、主张。但是对于三个字放在一起组成整体后该如何理解,古今学者却大多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齐物论就是 “齐物之论” ,即整齐万物的理论...[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三节 养生主

    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滋养生命)的要领 (根本)。庄子认为应该如何来养生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四节 应帝王

    所谓应帝王,粗浅理解起来就是顺应上天的人能够称王于天下。我们具体应该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庄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是圣明的君主呢?庄子对没有达到圣明君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他认为...[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一节 惠施

    惠施也称惠子,战国中期宋国 (今河南省商丘市)人,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17年。他是辩者 “合同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曾给梁惠王做相,辅佐梁惠王治国。他和庄子是好友,经常在一起辩论问题。《汉书·艺文志》曾著录《...[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二节 公孙龙

    公孙龙也称公孙龙子,战国时期赵国人,生于公元前320年,卒于公元前250年。他是辩者 “离坚白”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孙龙曾在赵国平原君家中做了几十年的门客。他的思想主要记述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著录...[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

第一节 性恶

    所谓性恶,就是荀子所说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这里 “伪”并不是 “假的” ,而是指 “人为的” )也” ( 《荀子·性恶》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表现出的善良是后期人为约束 (创设并推广执行礼义法度)达到的效果。我们...[继续阅读]

中华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