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览“兰花”“鼓架子”舞蹈的特点,无论是造型、动律,还是步伐、节奏,都体现了花鼓灯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风格。同时,在一些细微之处还闪现着淮河女性细致的情怀。这些风格特征体现了淮河两岸人民倔强、剽悍、爽朗、...[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总览“兰花”“鼓架子”舞蹈的特点,无论是造型、动律,还是步伐、节奏,都体现了花鼓灯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风格。同时,在一些细微之处还闪现着淮河女性细致的情怀。这些风格特征体现了淮河两岸人民倔强、剽悍、爽朗、...[继续阅读]
(一)“兰花”握扇法1.虎口夹扇右手虎口夹住扇轴,拇指在扇前,其余四指并在扇后(见图1)。2.捏扇骨右手三指捏在靠近扇轴的扇骨处(见图2)。3.捏扇角右手拇指在后(扇背),食指、中指在前面捏住扇角(见图3)。图1图2图34.扣扇轴扇面向上...[继续阅读]
(一)“鼓架子”基本步法1.灯场步之一做法基本同“圆场步”。提示:上身略向前俯,两臂前后小摆动,步法较自由。行进中有时单脚跳一两下,有时加个小“蹉步”;时而做拉拉袖,时而双手至头上整整头巾等小动作。走动时注意提气。...[继续阅读]
(一)“地盘鼓”技巧动作1.黑狗窜裆做法“鼓架子”“兰花”相对(约3米距)而立。“鼓架子”“前毛”,滚时双腿分开,“兰花”从“鼓架子”两腿上方跃过(见图507)。“兰花”也可以做“窜毛”从“鼓架子”两腿上方窜过。图508图50...[继续阅读]
古老的淮河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年代,淮河岸边的黎民就有载歌载舞祭神、祭祖的风俗习惯。据《吕氏春秋》载:“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继续阅读]
花鼓灯灯歌又叫花鼓歌,源于淮河岸边的怀远、凤台、颍上等地。它是世代玩灯人在玩灯时、自娱自乐时所演唱的民歌小调。早期的灯歌,主要是由老艺人口传心授,曲调比较简单,也比较生活化、口语化。那时玩灯人在玩灯时会唱什么...[继续阅读]
花鼓灯锣鼓素有花鼓灯艺术的灵魂之美誉。淮河流域一带到处流传着“千班锣鼓百班灯”“锣鼓一响,脚底板直发痒”“锣鼓一打忘了愁,玩灯人都是光蛋猴”和“擂起千面鼓,敲响万面锣,千鼓万锣催出多少时代的歌”等说法,对锣鼓班...[继续阅读]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广大花鼓灯音乐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阳光哺育下,又在今天改革开放大潮的激流中,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和锐意进取的时代风貌,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既具强烈民族精神,又具浓郁乡土气...[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