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死後,代宗(李豫)即位。代宗執政十七年(762-779年),先以妥協方式平叛,即以祇殺史朝義“東京及河南、北受僞官者,一切不問”的策略,獲取面子上的天下一統。“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了,但是大唐王朝元氣大傷。强藩林立、邊患無...[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唐肅宗死後,代宗(李豫)即位。代宗執政十七年(762-779年),先以妥協方式平叛,即以祇殺史朝義“東京及河南、北受僞官者,一切不問”的策略,獲取面子上的天下一統。“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了,但是大唐王朝元氣大傷。强藩林立、邊患無...[继续阅读]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死,順宗(李誦)繼位,改元永貞,不到一年順宗退位,憲宗(李純)即皇帝位。在中、晚唐諸帝中,憲宗是比較傑出的一位。憲宗執政十五年(806-820年),對唐德宗借助佛教鞏固政權的方略堅信不移。元和二年(807年)二...[继续阅读]
唐代諸帝對待法門寺佛舍利“三十年一開塔”的傳統,武宗可能是唯一的叛逆者。唐武宗于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十四日即位。會昌元年(841年)六月十一日聖誕日,武宗敕令于大内設齋,召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四對論議,二道士獲賜紫,釋教...[继续阅读]
武宗毁佛歷時約兩年,會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因爲常年服食道士所奉金丹而身亡。宣宗即位,捕殺道士趙歸真、劉玄靖等人,下詔恢復佛教,重建佛寺。宣宗在下令恢復佛教的詔書中指出:“會昌季年,並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有資爲理...[继续阅读]
法門寺的唐代地宫遺址,位于唐代塔基的中心部位,總長21.125米,寬2米-2.3米,總面積32.48平方米。地宫平面略呈長“甲”字形,由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和獨立秘龕等七部分組成(附法門寺唐塔地宫結構圖),其隧道口和...[继续阅读]
法門寺塔唐代地宫考古發掘,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了四枚確系唐代諸帝舉國頂禮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佛祖釋迦牟尼原名喬答摩·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565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内)的王太子。據佛經記載,釋迦牟...[继续阅读]
法門寺唐代地宫考古發掘,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了四枚確係唐代諸帝舉國頂禮膜拜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佛指舍利共有四枚,骨質、玉質各兩枚。四枚舍利均以重重寶函或棺椁、浮圖安奉。以其發現的時間先後,特1-4號佛指舍利分...[继续阅读]
鎏金銀捧真身菩薩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慶日造。捧真身菩薩由菩薩、束腰蓮臺座兩部分組成,通高38.5釐米,重1926克。菩薩雙腿左屈右跪于蓮臺上,高髻、塗深藍色,頭戴花蔓珍珠佛冠,通體裝飾珍珠瓔珞,上身袒露,斜披帛巾,臂...[继续阅读]
錫杖又稱聲杖,爲佛教法器之一,因爲持杖時杖首環股相叩擊發出“錫錫…”的聲響而得名。錫杖的用途有乞食、防身和弘法三種。乞食、化緣時在民居門前振動作聲可令施主出來應酬;雲游行路時振杖作聲以令毒蛇蟲獸驚避;傳法佈教...[继续阅读]
缽盂簡稱缽,是佛弟子乞食的用具,斂口,圓唇,腹壁斜收,平底,其大小根據持用者的食量而有不同。佛祖在世時規定,正午之前爲出家弟子行乞用飯的時間。行乞時,左手托缽,行于道路一側。每日乞食以七户爲限,按施主居住位置依次行乞...[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