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油菜品质改良,主要针对芥酸和硫苷这两个品质性状。经过20多年的攻关,目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油菜双低化(俞琦英等,2010),产量水平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但含油量性状却一直被忽视,油菜品种平均含油量在...[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油菜品质改良,主要针对芥酸和硫苷这两个品质性状。经过20多年的攻关,目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油菜双低化(俞琦英等,2010),产量水平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但含油量性状却一直被忽视,油菜品种平均含油量在...[继续阅读]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与产量性状相比,油菜含油量的杂种优势不显著,F1代含油量一般介于双亲之间。郑跃进等(1991)测定了8个甘蓝型雄性不育系杂种含油量的杂种优势,平均优势率为3.81%,超亲优势率为0.28%。王通强等(1992)等利用6个含油量...[继续阅读]
[1]傅寿仲,张洁夫,戚存扣,等.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种质选育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30:279-283.[2] 甘功勋,林树春.油菜含油量的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J].种子,1997,1:31-33.[3] 李厚英,陈德珍,陈松,等.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隐性胞核雄性不...[继续阅读]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种,必须实现三系配套。所谓“三系”,就是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A系)、雄性不育保持系(maintainer,简称保持系,B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re-storer,简称恢复系,R系或C系)。这种受细胞质与细胞核互作控制的雄性不...[继续阅读]
在高等植物中,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它们能自身复制,并以母性遗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尽管有研究者证实多种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在叶绿体DNA及基因结构、叶绿体蛋白质等方面存在差...[继续阅读]
既然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因为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不育相关基因,那么这些基因是如何作用的呢? 目前,有关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制大致包括4种假说(Chen和Liu,2014):①毒蛋白模型。该模型认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继续阅读]
萝卜(Raphanus sativus)胞质雄性不育型即Ogu CMS,是Ogura(1968)在日本鹿儿岛的一个日本萝卜群体中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型。这种不育材料的花蕾瘦小,柱头弯曲或突出花蕾外面,它的细胞质是不育的S,核的育性基因是rfrf,因此它的育性遗传组成...[继续阅读]
nap胞质不育型即nap CMS,又称Shiga-Thompson系统。Thompson(1972)从波兰春油菜品种Bronowski作父本与冬油菜品种RD58等作母本杂交的F2代中,发现细胞质雄性不育,而反交不出现雄性不育。他的研究进一步证明Bronowski的育性遗传组成为N(rfrf),RD58等冬...[继续阅读]
波里马胞质不育型又称Polima CMS,简称Pol CMS。波里马胞质不育型是傅廷栋等于1972年3月20日(油菜刚进入盛花期)在武汉华中农学院油菜试验田原始材料圃的甘蓝型品种波里马(20世纪60年代初从苏联引进,据说原产于波兰)中,发现19个天然雄...[继续阅读]
陕2A胞质不育型也称Shan2A CMS。1976年,陕西省农垦局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李殿荣在甘蓝型品种间S74-3×(丰收4号+7207)的复交后代中发现雄性不育株(李殿荣,1980),于1982年育成不育系陕2A、保持系陕2B及其恢复系垦C1、垦C2等。陕2A的恢复系具...[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