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国医养生名篇 > 正文

《论衡》(节选)
中医学

东汉·王 充


·原文·
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自纪》)
·注释·
① 适食则酒: 指讲究吃饭和饮酒的数量适宜,不多也不少。② 闭明塞聪: 闭塞视听。指不问世事。③ 引导: 即“导引”。古代的一种健身术。
·鉴赏·
《论衡》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八十五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王充非常重视养生之道,虽然撰著的《养性书》已失传,但《自纪》篇却为我们揭示了他自己养生方面的基本内容。此段原文就是他养生思想的高度概括。从王充寿至古稀,并能“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王充传》),可以证实他的养生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以“养气”、“爱精”作为养生的根本。这是他的“气一元论”思想在养生保健上的表现。他认为“人之精,乃气也”(《儒增》),“血者,生时之精气也”(《论死》)。气,是化生精血、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他充分肯定“养气”、“爱精”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养生保健的基本内容。所谓“养”,就是生气、益气;所谓“爱”,就是防止气躁、气耗。这样就可以使精气充沛,达到强身延年的目的。在这方面,王充不是要求人们去寻求神仙方士、灵丹妙药,而是着重强调“自”的作用。
“闭明塞聪”,并不是要逃避现实、消极出世,而是告诉人们要排除杂念,保持精神清虚,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自然》篇中指出:“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共(恭)己,而阴阳自和。”这种“无为”就是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从而达到阴阳调和。他晚年奋笔疾书,所谓的“闭明塞聪”,是为了排除恶劣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干扰。因此,他特别注意安居处、节饮食、慎寒暑、和喜怒,既重视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又注意形神的保养,坚持了整体观念下的养生原则。王充重视养生,又不迷信养生,“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这正是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
“爱精自保”是说要节制声色嗜欲,保养阴精。王充认为: 人们应当爱惜精气,在男子则不可滥施,在女子则不宜多生密育,否则有损于自身健康,又不利于子嗣的繁衍。他在《气寿》篇中指出: 父母房事不节,生子必定不良,而且容易夭折,这是因为先天禀气太薄之故。少生稀育,孩子壮实,容易存活。
“适辅服药引导”,《无形》篇中说:“人恒服药固寿,能增加本性,益其身年也。”《灵枢·论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经常适当地服些药物,是有利于健身延寿,但不能滥服。王充指出:“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言毒》)认为酒是毒物,关键是必须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否则还会造成药害。这里将酒作为药物服用,要有适量,“适食则酒”。关于药,王充肯定药物益气强身的功能:“夫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道虚》)
他自己服药和气功相结合,练功是动与静相结合。所谓“引导”,就是指气功导引,也就是指健身运动。从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来看,导引至秦汉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普及和提高。王充认为“气血不通者,强壮之人死,荣华之物枯”(《别通》)。他运用导引进行锻炼,适当辅以药、酒,都是为了理气活血以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并且用了形象的比喻说明只要坚持锻炼,就能增强体质,哪怕是羸弱之人,亦可通过锻炼改善健康状态。古代有龙泉、太阿等名剑,其实都是普通的铁矿炼出来的。即便是劣质剑,如果重新回炉,熟加锻炼,也可变成千金之宝剑。人和铁石相比,更易通过锻炼发生改变。一个人只有身心俱健,才能真正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王充在养生保健方面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难能可贵。(赵心华)
·原文·
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遭时衰微,兵革并起,不得终其寿。(《气寿》)
·注释·
① 和气: 阴气、阳气协调和谐之气。② 正数: 正常寿限,指一百岁。③ 治平: 社会安定,天下太平。④ 兵革: 指战争。兵,武器;革,铠甲。
·鉴赏·
人的寿夭问题,除了先天禀赋厚薄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社会政治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战争年代,兵荒马乱,战乱连连,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人心惶惶,更谈何养生长寿?即使和平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紧张状态、食品和环境污染,以及交通事故、犯罪频发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在摆脱传染病、营养不良的威胁之后,又受到新的生存威胁,如苏丹红、三聚氰胺、工业明胶、工业松香等有害物质频繁地进入人们的餐桌。有些疾病甚至完全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如长期的失业、社会歧视、工作压力大等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人们患抑郁焦虑症的越来越多,社会因素在人群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长寿必须有适宜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精神愉快,自然有利于健康长寿。据现代科学统计,长寿的人大多是乐观的。但并非每个生活在太平世界的人都能长寿,这里还有一个是否善于养生的问题。“圣人”精通养生之道,故能活上百岁,而违背养生规律的人,仍会夭折短命。现代一些人生活条件好了,饮食不注意,经常吃高热量食物,又少运动,导致“三高症”多发,严重影响了健康。
王充认为健康长寿还与阴阳四时的气候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太平之时,人民侗长,百岁左右,气和之所生也”(《气寿》)以及“气和者养生,不和者伤害”(《订鬼》)。“气和”,就是四时气候的和谐。气和有益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自然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的正常气候,也是阴阳二气和谐的表现。因而养生要“法于阴阳”,与四时季节相协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祖国医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观念,成为王充唯物主义生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心华)
·原文·
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始生而死,未产而伤,禀之薄弱也。渥强之人,不卒其寿,若夫无所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此禀之薄,用之竭也。
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充实坚强,其年寿;虚劣软弱,失弃其身。天地生物,物有不遂。父母生子,子有不就。物有为实,枯死而堕。人有为儿,夭命而伤。使实不枯,亦至满岁。使儿不伤,亦至百年。然为实儿而死枯者,禀气薄,则虽形体完,其虚劣气少,不能充也。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喝湿下着夭。何则?禀寿夭之命,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气寿》)
·注释·
① 强寿弱夭: 复述上文,疑应从上文“强弱寿夭”。② 气: 又称“元气”。③ 不卒: 不,疑作“必”;卒,尽。④ 劣: 弱。指人气短力绌。⑤ 遂: 成功,顺利。⑥ 就: 成就,成功。⑦ 为实: 为,作“造”,形成;实,指外表形体似很结实。⑧ 死枯: 像庄稼枯死。⑨ 充: 满,足。这里指充满整个果实或婴儿身体。⑩ 嘶喝湿下: 嘶喝,声音沙哑;湿下,指声音低小。⑪ 性: 性命,生命。⑫ 字: 怀孕,生育。⑬ 数(shuò)乳: 数,频繁、多;乳,生育。⑭ 凶: 不吉,不幸。这里指夭亡。⑮ 亟(qì): 屡次,多。
·鉴赏·
本文阐述人的寿命长短与真气厚薄的关系。王充认为,人的健康长寿,主要决定于胚胎在母体时承受精气的厚薄。先天之气充实的寿命就长,先天不足的寿命就短,甚至夭折。只有妇女少生稀育才能使孩子承受的气厚实,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强调妇女要少生孩子。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学派的元气说、精气说,坚持“气一元论”,认为: 气就是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最原始、最精微的物质元素,因受气多少厚薄的不同,就产生了万物种类、形体或生命长短的差异,如:“俱察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非天察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幸偶》)
正因为母亲对胎儿的成长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王充特别重视胎教,指出:“故感份之子失其性矣。”(《气寿》)“有不戒其容者,生子不备,必有大凶。”(《命义》)因此为了保证下一代有良好的禀气,体质强壮,父母就应当高度重视摄生保健,养气自守,决不可违背养生之道。要求孕妇应注意生活环境、生理卫生与情志修养,以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如父母不努力增强自身体质,忽视养生保健,就只能“一害自身,二害下一代”。
这种优生优育的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国一直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严格执行,一般一对夫妻只能生一胎,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生二胎。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妇女和孩子自身的健康及寿命都很有利。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抱着“养儿防老”的老传统,出现了“超生游击队”,不但违反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极其不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妇女自身的健康和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是不利的,也给家庭生活造成了负担。(赵心华)
·原文·
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故传曰:“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气盈。”此又虚也。夫气谓何气也?如谓阴阳之气,阴阳之气,不能饱人,人或咽气,气满腹胀,不能餍饱。如谓百药之气,人或服药,食一合屑,吞数十丸,药力烈盛,胸中愦毒,不能饱人。食气者必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也”,昔有彭祖尝行之矣,不能久寿,病而死矣。(《道虚》)
·注释·
① 餍(yàn)饱: 吃饱。② 合(gě): 用竹或木做成的圆形或方形的量器。十合为一升。③ 愦(kuì)毒: 因药物的毒性作用使胸中难受。④ 吹呴(xū): 张口出气。⑤ 彭祖: 传说中的人物。以前人们把他当作长寿的象征。
·鉴赏·
此段是王充批判道家“服气能久寿”的精彩论述。服气,又称“食气”,指呼吸吐纳锻炼,在呼吸吐纳中吸纳天地精气,以此炼养身体。道家认为炼此功法可以长寿成仙。
人出生后,赖以饮食水谷才能存活。《内经》曾告诫人们: 人绝水谷则死。王充继承了这一医学知识,指出:“夫人之生也,禀食饮之性,故形上有口齿,形下有孔窍。口齿以噍食,孔窍以注泻。顺此性者,为得天正道,逆此性者为违所禀受。”(《道虚》)如违反了这生理自然之道,去寻求“服食药物”、“辟谷不食”、“恬淡无欲”等可使人“度世无死”的谎言,轻则致病,重则丧命。所以他说: 服食药物太多,会使人中毒,人不进食肯定要饿死。食气不能饱人,只能“气满腹胀”。
其实,古人所说的“绝谷”,并非什么都不吃,而是指避开吃米、麦之类的谷物,芝麻、蜂蜜等非谷类允许进食,水果不属“五谷”,自然可以吃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书中明确写着“却谷者食石苇”。在《别录》中有记载石苇有“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气,益精气”的作用。中医学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个人要有足够的营养“以补精益气”。事实上,古代众多的有识之士是反对只吃空气、不吃东西的所谓“辟谷”方法的。故而王充告诫人们千万别误入盲目“辟谷”的邪门!(赵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