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肺隐球菌病
疾病

概述

肺隐球菌病为新型隐球菌(有荚膜包绕的酵母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内脏真菌病。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但也可以侵犯骨骼、皮肤、黏膜和其他脏器。本菌感染后仅引起轻度炎症反应。肺部有局限性或广泛性肉芽肿形成,坏死和空洞少见,钙化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极为罕见。也可在胸膜下形成小结节。隐球菌可在脑部冠状切面的灰质部分产生病变,可引起脑膜脑炎。肺部隐球菌感染的初期,多数病人可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低热、轻咳,咳黏液痰,偶有胸膜炎症状。在艾滋病人中隐球菌感染经常是广泛播散的。在免疫功能重度受损的病人中可以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病因

免疫功能低下为隐球菌发病的重要诱因。隐球菌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在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下,形成多糖荚膜保护层以拮抗宿主的防御机制。在肺组织内形成最初的感染灶,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也可以在胸膜下形成小结节,酷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新型隐球菌对脑膜和脑实质有亲和性,中枢神经系统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其他少见的受侵部位有皮肤、骨骼、前列腺、肝、心、眼等。轻微的炎症反应为其特征性反应。晚期病变为肉芽肿,肺部偶有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本菌通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感染的首发部位是肺。
过度劳累或有免疫缺损的慢性病患者(如晚期恶性肿瘤白血病、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广谱抗生素及抗癌药等治疗),吸入真菌后在肺内形成病灶,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且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

肺部隐球菌感染的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低热、轻咳,咳黏液痰,偶有胸膜炎症状。隐球菌感染在艾滋病人中经常广泛播散。在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可以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近年来在同时有艾滋病毒(HIV)感染的病人中,更常见的表现为酷似卡氏肺囊虫感染的间质浸润。由于肺部隐球菌感染可以与肺部其他疾病过程重复出现,所以X线更无典型特征。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轻度和中度增高,中晚期可有贫血血沉增快。
2.其他辅助检查
X线表现为多样性,轻者仅表现为双肺下部纹理增加或孤立的结节状阴影,偶有空洞形成。急性间质性炎症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样病灶。在同时有HIV感染的病人中,更常见的表现酷似卡氏肺囊虫感染的间质浸润。由于肺部隐球菌感染可以与肺部其他疾病过程重复出现,所以X线无典型特征。

诊断

肺部隐球菌病可单独或与其他部位的隐球菌病同时存在。约1/3患者无任何症状,常在胸部X线检查中被发现,有时误诊为肺癌。多数患者可有轻度咳嗽、咳少量黏液痰或血痰、胸痛、低热、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少数患者呈急性肺炎表现,偶有胸痛或肺实变和胸腔积液的体征。并发脑脊髓膜炎时,则症状明显而严重。常有中等度发热高热偶可达40℃,出现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X线表现为病变以双侧中下肺部多见,亦可为单侧或局限于一肺叶。

鉴别诊断

1.肺结核
肺结核由结核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成年人,病灶多在锁骨上下,呈片状或絮状,边界模糊,病灶可呈干酪样坏死灶,成为干酪性(结核性)肺炎,坏死灶被纤维包裹后形成结核球。
2.原发或转移性肺癌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高的趋势。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影像学和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治疗

单纯有隐球菌寄生的慢阻肺病人,在没有肺部受侵犯的证据时应定期随访。对胸片有肺实质受侵犯,呼吸道分泌物培养中分离出新型隐球菌的病人应给予积极的治疗,防止血源性播散的发生。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病变极易由肺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既使其脑脊液检查是阴性结果,亦应极早开始系统治疗。首选药物为两性霉素B
有7%的艾滋病患者并发新型隐球菌的感染,在治疗中应抗真菌治疗。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对有隐球菌感染证据而临床症状较轻者,可采用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药物治疗有效。除了少数单一结节者外科手术治疗有效,多数病例不可能完全切除肺部隐球菌结节或团块以控制感染。少数患者因胸膜渗出需作引流辅助治疗。

预后

该病原菌还可侵犯中枢神经,对脑膜和脑组织有亲和性,故80%的脑隐球菌病感染后死亡。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