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海绵状血管瘤
疾病

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它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病因

1.先天性学说
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近年来研究证明海绵状血管瘤为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上。
2.后天性学说
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癫痫(35.8%)、颅内出血(25.4%)、神经功能障碍(20.2%)和头痛(6.4%)。无临床症状者占12.1%,有的患者有一种以上的临床表现。如病变发生出血,则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有的海绵状血管瘤逐渐增大,产生占位效应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重。临床病程变异较大,可以有急性或慢性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缓解期或进行性加重。
1.癫痫
癫痫为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几乎两倍于脑动静脉畸形。Casazza等大宗病例统计表明:40%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癫痫呈药物难治性,病灶位于颞叶、伴钙化或严重含铁血黄素沉积者,以及男性患者癫痫发生率较高。一般认为癫痫发作与病灶或出血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刺激或脑实质胶质增生有关。
2.颅内出血
几乎所有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伴亚临床型微出血,由于供血血管细小且压力低,造成明显临床症状的出血相对较少,占8%~37%。女性尤其是孕妇、儿童和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具有相对高的出血率。与脑动静脉畸形相比,本病出血多不严重,除非位于重要功能区,否则很少危及生命和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出血后多采用保守治疗。
3.局灶性神经症
症状取决于病灶部位和体积,经MRI检查多可发现病灶内或病灶外周出血。由于脑干内神经核及传导束密集,故位于这些部位的病变常有神经功能障碍。
4.无临床症状
占全部病例的11%~44%。轻度头痛可能为唯一的主诉,常因体检时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40%的无症状患者在半年至2年后可以发展成为有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

检查

1.颅骨X线平片
主要表现占位附近股指破坏,无骨质增生现象。可有中颅窝底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岩骨尖骨质吸收和内耳道扩大等。也可有高颅压征象。
2.CT扫描
CT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可合并斑点状钙化,周围一般无水肿,较大的病灶可有轻度水肿。海绵状血管瘤急性出血可表现较均匀的高密度影,灶周有轻度水肿,注射造影剂后,70%~94%的病变可有轻度到中度增强,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典型表现为不均匀的斑点状增强。伴有囊性部分的病变,可见环形增强。延迟CT扫描的时间,造影剂增强的密度可以增高。病变周围的胶质增生带为低密度,周边水肿一般不明显。如病灶较小或呈等密度,可被漏诊。 
3.MRI扫描
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由于瘤巢内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和新鲜血栓内含有稀释、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使其在所有序列中均呈高信号,病灶内有条带状长T1、短T2信号带分割而形成爆米花或网格状混杂信号团,周围环以低信号带(尤以T2像明显)为典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海绵状血管瘤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在动脉相很少能见到供血动脉和病理血管;部分患者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

诊断

根据症状、结合影像诊断容易,需要与脑膜瘤和动静脉畸形(AVM)相鉴别。

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为一种良性疾病,在做出治疗决策前应仔细权衡治疗措施的利弊与自然病程潜在的危险,然后做出决定。手术切除病变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根本治疗方法。病灶反复小量出血、癫痫和重要功能区的占位效应,是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很小的病灶,也无症状的病例可以随访观察。对于一部分病例病灶部位不宜进行切除、无法耐受切除性手术的可以采用伽玛刀治疗。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