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时称为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心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状态下可因运动、焦虑、情绪激动引起,也可发生在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在发热、血容量不足、贫血、甲亢、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低钾血症、心衰等其他心脏疾患时极易发生。该病在控制原发病变或诱发因素后便可治愈,但易复发。
病因
1.生理因素
影响心率的因素很多,如正常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咖啡;吸烟、饮酒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体位改变如立位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也加快;卧位时心率则减慢。生理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常为一过性,持续时间较短。
2.病理因素
(1)心力衰竭 尤其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心率常增快。
(2)甲状腺功能亢进 大多数甲亢病人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在100~120次/分钟,严重者心率可达到120~140次/分钟。
(3)急性心肌梗死 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可达到30%~40%。
(4)休克 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轻度休克时心率可达到100次/分钟以上;重度休克时心率更快,可大于120次/分钟。
(5)急性心肌炎 多数患者可出现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窦性心动过速。
(6)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7)其他 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等,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8)药物 如肾上腺素类、阿托品类也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检查
1.心电图的特点
(1)P波 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由窦房结发出,PⅡ直立,PavR倒置,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较正常窦性心律时的P波振幅稍高。在Ⅱ-Ⅲ导联中更明显。这是因为窦性心动过速时,激动多发生于窦房结的头部,此部位系心房前结间束的起始部位,窦性激动多沿着前结间束下传所致。
(2)P-R间期 在0.12~0.20秒。
(3)P-P间期 常受自主神经的影响,可有轻度不规则,但P-P间期间差异应。
(4)QRS波 形态、时限正常、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
(5)频率 成人P波频率100~160次/分钟,多在130次/分钟左右,个别可达160~180/分钟。婴幼儿的心率较成人略高,不同年龄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不同,如1岁以内应>140次/分钟,1~6岁应>120次/分钟,6岁以上与成人相同,应大于100次/分钟,通常不超过160次/分钟。个别婴幼儿的窦性心动过速频率可达230次/分钟左右。
2.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特点
(1)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的窦性P波频率逐渐加快至100次/分钟以上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逐渐减慢至原有水平,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的形态相同。
(2)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P波总数应>14.4万次。
(3)窦性心动过速时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其他伴随情况①P波振幅变尖或增高,提示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头部。②P-R段下移系受心房复极波的影响所致。③可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ST-T改变或原有ST-T改变,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恢复正常。④Q-T间期缩短。⑤出现快心率依赖型阻滞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检查即可做出诊断。本病需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其鉴别主要靠心电图。
治疗
1.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对症处理。
2.用药原则
(1)由生理或心外因素所致者,大多不需特殊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主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辅以对症治疗。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制剂、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等。窦性心动过速的纠正,常作为左心衰竭控制的指标之一。
(2)非心力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不能使心率减慢。注意:洋地黄过量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高为主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镇静药等。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在无明确的心功能不全时,窦性心率持续>110次/分钟时,为减慢心率,可临时试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药如口服阿替洛尔或钙拮抗药如口服硫氮卓酮,需要时可8~12小时服1次。继发于左心衰竭的窦性心动过速,应主要处理心力衰竭。
危害
窦性心动过速持续存在且不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