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喘证,中医证名。古称上气、喘息。一般通称气喘。指以呼吸困难、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发作时呼吸急促,甚至张口耸肩,鼻翼煽动。 喘证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 通常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则称之为喘证。现代医学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参考参照本辨证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
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大致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则为虚喘。
1.外邪侵袭
风热或者风寒侵袭于肺,肺气壅实不利而发喘。
2.痰浊壅肺
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壅于肺,而发生喘促。
3.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上逆犯肺而形成本证。
4.肺肾虚弱
肺虚气失所主,肾虚气失摄纳,均可能导致本证。
临床表现
以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检查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胸部、腹部、头面部、皮肤等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舌,必要时进行排出物和小儿指纹的望诊。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等,必要时进行小儿和妇女的问诊。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辨证施治
1.实喘风寒袭肺型
证候:喘促胸闷,咳痰稀白,常兼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则:宣肺散寒。
(1)主方 麻黄汤(《伤寒论》)加减。
(2)中成药 通宣理肺丸,每日2次。杏苏止咳糖浆,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风寒喘咳方(《百病良方》)。
2.实喘痰热郁肺型
证候:喘促鼻煽,咳痰黄稠难出,身热,喜冷饮,尿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泄痰热。
(1)主方 桑白皮汤(《景岳全书》)加减。
(2)中成药 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
3.实喘痰浊阻肺型
证候: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闷,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滑。
治则:化痰降气。
(1)主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2)单方验方 半夏止咳汤(《临床奇效新方》)。
4.实喘表寒里热型
证候:咳逆上气,咳而不爽,痰吐稠黏,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
治则:宣肺泄热。
(1)主方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味。
(2)中成药 止咳定喘丸。
(3)单方验方 参照痰热郁肺型“虎腥银蒌汤”。
5.虚喘肺虚型
证候:喘促少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脉软弱。
治则:补肺益气养阴。
(1)主方 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2)中成药 息喘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蛤蚧丸(《临床奇效新方》)。
6.虚喘肾虚型
证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舌质淡,脉沉细。
治则:补肾纳气。
(1)主方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2)中成药 蛤蚧定喘丸,固肾定喘丸。
(3)单方验方 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补肾平喘汤(陈超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