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脾虚泄泻
中医

概述

中医病证名。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泻时薄。”其脉多虚濡或沉缓。治以温运健脾。

病因病机

脾虚泄泻由水湿阻于胃肠,脾虚失运,不能制水,湿注肠道所致。本病证属虚邪舍于肠胃,水潴为湿,谷滞为积,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清阳之气不升反下陷,分利无权而水湿并入大肠,遂致泄泻。
小儿脾虚泻,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元气不足,致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多因脾虚运化失常,久病及肾所致。

临床表现

脾虚泄泻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尿少,面色萎黄,身重胸满,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施治

治则:温运健脾,渗湿止泻。
1.小儿脾虚泻
证候: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睡时露睛等。治则:健脾温中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常用药物:人参、白术、黄芪、茯苓、山药、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炙甘草等。
2.五更泄
证候: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等。治则:温补脾肾。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方药:补骨脂、吴萸、五味子、肉豆蔻、茯苓、白术、干姜、制附片等。
久泻不止、滑脱不禁加乌梅等酸收之品,或加赤石脂、诃子肉、禹余粮等固涩药涩肠止泻。若虽有五更泻,但用温脾肾法效不明显,而有心烦嘈杂、寒热错杂症状者,宜温清并用,用乌梅丸加减(乌梅、川椒、干姜、附子、黄芩、黄连等)。

预防保健

中医认为脾主“水湿”“运化”,如果脾虚,身体会出现“水湿痰浊”的问题。因此日常要注意健脾,健脾的食物主要有薏米、白扁豆、莲子、山药等。同时要注意节制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过服寒凉;也不要吃太油腻的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此外,要注意生活规律,不要劳倦过度,还要适当运动,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都是脾虚者比较适合的项目。
1.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2.大枣
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两干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健脾也可用山药、白术、薏米、土豆、白扁豆、红薯等,通常是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