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分泌性中耳炎
疾病

概述

分泌性中耳炎,又叫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等,是因咽鼓管阻塞引起的,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常因炎症性阻塞、机械性阻塞、气压骤变引起。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因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治疗不恰当或不彻底所致。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病因

1.上呼吸道感染或变态反应
急性鼻炎鼻窦炎鼻咽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肿胀的鼻或淋巴组织堵塞咽鼓管咽口,或咽鼓管本身的炎症水肿粘连所致。
2.气压损伤
乘飞机或潜水过程中,气压变化过快,中耳内气压不能及时平衡所致。
3.咽鼓管阻塞
常见于儿童腺样体肥大,成人鼻咽部肿瘤,以及头面部放射线治疗后。也可因为鼻中隔偏曲、鼻腔填塞物堵塞等引起。
4.细菌及病毒感染
中耳某些类型的细菌及病毒感染也可引起。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耳闷听力减退。多发生在感冒或乘坐飞机后。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头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即听外界声音变小,听自己说话声音变大。部分患者有轻微耳痛。按压耳屏后症状可暂时减轻。

检查

1.鼓膜检查
鼓膜内陷,鼓室内可有积液和(或)气泡。
2.鼻部检查
可能有下鼻甲肿大、鼻中隔偏曲、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等结构性因素,需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物的可能。
3.听力检查
音叉试验或纯音测听都可提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程度与积液量相关。声导抗显示B型或C型曲线。
4.CT检查
显示中耳乳突内有软组织密度影。

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查体,辅助检查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治疗

1.药物治疗
头孢呋辛1片口服每天两次,可口服泼尼松糖皮质激素3天。呋嘛滴鼻液滴鼻腔每天三次,不超过1周。雷诺考特喷鼻腔每天两次。
2.手术治疗
鼓室积液严重者可行鼓膜穿刺抽液。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或小儿不合作,无法局麻下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病情迁延不愈,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应作鼓膜置管术。通气管留置时间可达半年至1年,直至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患者通气管可自行排出于外耳道内。
3.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

预后

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有原发病者如果原发问题得到解决,通常卡他性中耳炎也能得到很好控制。

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疾病。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时,则应及早使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使鼻腔黏膜收缩,咽鼓管通畅。感冒时尽量不要用力擤鼻涕。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嚼口香糖或做捏鼻咽水动作。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