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肝火旺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这里的肝并非指西医解剖学上的肝,它指的是中医五脏里面的“肝”,它在中医里面具有特定的功能,不能与西医的肝混为一谈。肝为刚脏,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故临床上肝病多表现出阳亢、火旺、热极等引起的症状。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主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为表里,故肝火旺的人常有头晕、消瘦、烦躁、易怒、口苦、目赤、眼干、眼痒等症状。
中医肝脏功能
(一)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1.调节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癥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二)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三)肝开窍于目
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四)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主筋。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病因
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肝经蕴热,久病伤阴所致。
临床表现
肝火是肝阳的表现形式,如果肝火旺会导致身体上部有热,也就是所谓的肝火上炎,常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或胁肋灼痛,或耳鸣耳聋,或肿痛流脓。火热内扰,神魂不安,故可致失眠多梦。肝开窍于目,因此易出现眼红、眼干、眼胀、眼涩、视物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眼部症状。肝不藏血,迫血妄行,则可见吐血、衄血。由于火旺可灼伤津液,故有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小便黄、大便秘结。
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女性肝火旺的特殊症状有月经提前或延期,闭经,月经过少,血崩,经前失眠。孕期则多见吐苦水、食欲不振、严重挑食等症状。
检查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五官、颈项躯体、皮肤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舌,必要时进行排出物和小儿指纹的望诊。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等。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辨证施治
肝火旺分为虚实两种。二者病因病机不同,故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也有所不同。
实火多由于肝主疏泄的功能被破坏,肝气郁结进而化火,多有情志上的症状,如脾气暴躁易怒。
治则:清肝泻火。
方药:
①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泽泻、木通、当归、甘草。本方适用于肝经实火上逆者。
②丹栀逍遥散加减 炒白术、茯苓、当归、柴胡、炙甘草、白芍、牡丹皮、炒栀子(《内科摘要》)。
由于心肝火旺常共同发生,因此可适当配合清心火的药物,以及心理疏导等疗法。
虚火是阴虚火旺,多由肝肾阴虚所致。症见眼干眼涩、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等。
治则:滋养肝肾之阴。
方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日常保健
1.春季注重养肝去火
肝与春气相通,春季多肝火。《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故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之人,在春气容易出现眩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焦虑、两胁肋部疼痛等症状,故春天尤应注意预防肝火旺,在精神、饮食、起居方面,都必须顺应的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保持情志舒畅,戒骄戒躁,较冬季晚睡早起,快走或慢跑。
2.穴位按摩清肝火
(1)按揉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上第一、第二脚趾缝向上大约两横指宽的地方,按下去有很强的酸胀或胀痛感。按摩前先用温水泡脚10~15分钟,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太冲穴3分钟,然后换右手拇指按揉左太冲穴3分钟,反复2~3次,按揉力度以产生酸、胀、痛感为宜,最好每天早、中、晚各进行一次。
(2)拨阳陵泉穴 中医认为肝和胆互为表里,而阳陵泉穴是胆经上的一个穴位,配合太冲穴按揉可增强效果。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用手心对准膝盖骨,大拇指在内侧,四指在膝盖下外侧,旁边有一个高出来的小骨头即为腓骨小头,阳陵泉穴就位于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坐位,两手拇指分别按置于两侧阳陵泉穴。先按揉阳陵泉穴1分钟,再用力横向弹拨穴位处的肌腱3~5次,以有酸麻感为好。每天早、中、晚各拨动一次。
3.饮食调理
少酸:尽量少食酸味食品,如山楂、杨梅、杨桃、酸菜等。
多甘:可多食甘味食品,如大枣、蜂蜜、山药、花生、黄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