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单纯性肛瘘是指肛门旁皮肤仅有一个外口。直通入齿线上肛隐窝之内口者,称为内外瘘,又叫完全瘘;若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称为外肛瘘,又叫外盲瘘;若只有内口与瘘管相通,而无外口的,称为内肛瘘,又叫内盲瘘。
单纯性肛瘘是肛瘘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单纯性肛瘘。低位单纯性肛瘘是仅有一个瘘管、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的完全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浅部或浅部以下;低位复杂性肛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并有支管和空腔,外口和管道两个或两个以上。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病因
1.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造成。
2.直肠肛门损伤
外伤、吞咽骨头、金属,肛门体温计,肛门镜检查等损伤肛管直肠,细菌侵入伤口即可引起。
3.痔疮、肛裂手术
痔疮、肛裂手术后局部感染形成单纯肛瘘。另外肛裂反复感染易并发皮下瘘。
4.会阴部手术
内痔注射误入肌层或手术后感染,产后会阴缝合后感染,前列腺、尿道手术后感染等,均可波及肛门直肠引起脓肿及瘘。
5.结核
既往报道结核病并发结核性肛瘘者甚多,高达26.9%,近年来明显下降为4%~10%。主要由吞咽结核杆菌引起,少数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
6.溃疡性大肠炎
7.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伴发肛瘘者高达14%~76%。
8.直肠肛管癌
直肠肛管癌波及深部并发肛瘘。
9.血行感染
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常由血行感染引起肛瘘。
10.其他
淋巴肉芽肿,放射菌病,尾骶骨髓炎,直肠、乙状结肠憩室炎等也可引起肛门直肠脓肿及瘘。
临床表现
1.流脓
肛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
2.肿痛
—般无疼痛感,仅觉肛门口坠胀或坠痛,当脓液引流通畅后肿痛马上减轻。有时可因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时疼痛加剧。
3.瘙痒
由于脓液或分泌物不断流出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潮湿、瘙痒,有时可伴发肛周湿疹。
4.全身症状
低位单纯性肛瘘一般无全身症状。高位单纯性肛瘘急性期有脓液积聚时可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检查
1.视诊
可见破溃外口,外口闭合者可触及硬结。有时按压瘘管,可有分泌物从外口处溢出。
2.触诊
通过触摸可了解瘘管管道的深浅,走向及内口的位置。低位单纯性肛瘘较易触及硬性条索,可触及条索通向肛内。
3.肛门镜检查
主要观察肛隐窝有无充血、凹陷、流脓。在治疗中可配合探针检查内口位置。
4.染色检查
肛内放置一块干纱布,将亚甲蓝溶液从外口注入,如内口未闭合,则纱布着色,能帮助找到内口的位置。
5.X线检查
自肛瘘外口注入30%~40%的碘油,照相可见瘘管分布,可显示高位肛瘘瘘管情况。
6.肛内B超
对明确单纯肛瘘的病灶范围与括约肌的关系有较高确诊价值。
诊断
肛瘘常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成为肛瘘的外口。
治疗
(一)药物治疗
单纯肛瘘不能自愈,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是辅助手术治疗的必备方法。在发作期出现流脓、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可采取药物治疗暂时缓解症状。
1.外治
用活血消肿止痛的洗剂坐浴,外涂金黄膏。
2.使用抗生素
急性发作期可以使用抗生素,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一周。辨证论治治疗,可用萆薢渗湿汤加化毒除湿汤加减,伴发热者用仙方活命饮。
(二)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可出现瘘管暂时性闭合或一过性闭合,当一定诱因刺激后会反复发作,比如饮食辛辣刺激、过度劳累、肠道菌群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因此手术是治愈单纯肛瘘最有效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1.切开术
适用于临床常见的低位单纯性肛瘘,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方法是用探针查清瘘管走向及内口位置,一次性全部切开瘘管,剔除瘘管管壁及坏死组织,修剪创缘,引流通畅。该方手术法不会损伤肛直环,安全有效,治愈率较高。
2.低切高挂法
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是目前临床一直沿用的经典方法。其特点是肛管直肠环以下部分直接切开,而肛管直肠环以上部分则采用挂线法。此方法虽然会损伤部分括约肌,偶也有排便异常发生,但治愈率较高,多数高位单纯性肛瘘能彻底治愈,临床应用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