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 > 正文

尿道综合征
疾病

概述

尿道综合征是指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但膀胱和尿道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组非特异性症候群。多见于已婚的中青年女性。常由于尿道外口解剖异常(如小阴唇融合、尿道处女膜融合、处女膜伞等)、尿道远端梗阻、泌尿系感染以及局部化学性、机械性刺激等因素所引起。

病因

1.泌尿系统感染
患者尿道口组织的病理改变均为慢性炎症反应。多数患者尿培养可能阳性,厌氧菌培养可增加阳性发现。
2.尿道梗阻
如膀胱颈梗阻、尿道远端周围组织纤维化或括约肌痉挛导致远端尿道缩窄。
3.尿道外口解剖异常
如尿道处女膜融合、处女膜伞、小阴唇融合等。有报道,尿道外口至阴道口距离与尿道综合征关系密切,间距越近患病率越高,间距在3mm以下者患病率达72.15%。
4.神经功能异常
损伤、感染、X线照射等引起尿道内纤维组织增生,使神经发生异常反射。
5.心理因素
如紧张焦虑、多疑及内向等心理状态是尿道综合征的易感因素。
6.其他
免疫因素、雌激素水平下降、镁离子缺乏、医源性因素等。

临床表现

1.症状
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部分患者伴尿道烧灼感排尿困难症状。同时,可出现耻骨上膀胱区疼痛、腰痛和性交痛等。
2.体征
于尿道外口处可见黏膜水肿、尿道分泌物,有时还可见尿道肉阜、尿道处女膜融合和处女膜伞等。尿道、膀胱颈部有压痛且伴尿道硬结。
女性尿道综合征是在排除其他可以引起尿路刺激症状的疾病后才能确诊定为尿道综合征。

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在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无异常发现;在感染性尿道综合征,仅有少许脓细胞,少于5个/高倍视野。
2.无真菌性细菌尿
三次中段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同时排除结核菌、厌氧菌、真菌等致尿路感染的假阴性之可能。
3.衣原体支原体检查
在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有时可寻及膀胱、尿道或邻近器官感染之病灶,合并衣原体、支原体检查阳性。
4.IVU(静脉尿路造影
IVU可初步排除泌尿系畸形、结核、肿瘤结石以及膀胱憩室等疾病。
5.膀胱尿道镜检查
了解尿道、膀胱有无感染、肿瘤、结石,有无尿道狭窄及间质性膀胱炎等。
6.尿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表现为膀胱过度活动、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退、远端尿道缩窄和尿道压力增高等。其中远端尿道狭窄最常见,而膀胱过度活动症往往是其症状迁延的病理基础。

诊断

具有典型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盆腔检查未发现生殖道尖锐湿疣,萎缩性外阴阴道的改变、宫颈炎、尿道旁腺感染、局部化学物质刺激和罕见的外阴恶性病变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利尿、热水坐浴、下腹热敷、理疗及针刺治疗等。
2.行为治疗
包括心理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医生需与患者进行耐心的交谈,使患者对疾病能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治疗。
膀胱功能训练是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的重要内容,通过膀胱功能训练能增强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能力,降低膀胱的敏感性,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从而缓解或消除尿频及尿急症状。具体方法是白天鼓励多饮水,进行其他劳作或休闲活动,分散对尿意的注意力。主动控制排尿时间,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适量配合有关药物治疗。
3.药物治疗
(1)α-受体阻滞药  如阿夫唑嗪、萘哌地尔、特拉唑嗪多沙唑嗪或坦洛新(哈乐)等口服。
(2)解痉镇痛药  抗胆碱类药物如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山莨菪碱(氢溴酸山莨菪碱);或选择性平滑肌松弛剂如泌尿灵;毒蕈碱受体阻滞药如舍尼亭等。
(3)镁离子口服液  可以提高细胞外液镁离子的浓度,降低逼尿肌的兴奋性,使之处于舒张状态,提高膀胱的顺应性。
(4)镇静及抗抑郁药  如阿普唑仑(佳乐定)或氟西汀(百忧解),有抗焦虑、抗抑郁的协同作用。
(5)抗生素  感染仍可能是本症的基本因素,故仍主张在发作时,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但应避免长时间应用。
(6)局部封闭治疗  常用封闭药物如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加入普鲁卡因。可用于膀胱颈及近端尿道封闭,膀胱三角区封闭。
(7)雌激素  用于雌激素水平低下者,分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常用尼尔雌醇每半月或1月1次;或己烯雌酚(5mg,1次/日)连用3周,停药1周,酌情重复1疗程;或替勃龙(利维爱)或己烯雌酚霜剂,外阴或阴道局部应用等。
4.外科治疗
(1)尿道扩张  适用于不同程度包括无症状的尿道梗阻,在尿道黏膜麻醉下施行,每周1次,尿道扩张器号码应逐渐增大直至F36,多数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如果治疗中断仍可再次出现排尿梗阻症状。
(2)尿道松解术  尿道狭窄经扩张术无效者,可在局麻下行此术,待伤口愈合后可配合使用每两周1次的尿道扩张。手术去除尿道阴道膈间远端1/2弹力组织索或多处环形切开弹力组织索,可降低尿道阻力。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