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渗出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儿童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据国外统计显示,约50%以上的婴儿患有本病,儿童的高发年龄为5岁。在我国,学龄前儿童约90%的儿童患过渗出性中耳炎,多数在6月~4岁之间。
病因
渗出性中耳炎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及免疫反应。儿童的高发病率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传入鼓室。其次,腺样体肥大及与慢性鼻窦炎并存,可压迫、堵塞咽鼓管咽口。最后,儿童咽鼓管黏液纤毛清除系统不能有效排出中耳及管腔内的分泌物。成人患者则与鼻咽部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病变(如鼻咽癌、鼻咽纤维瘤等),鼻腔和鼻窦疾病(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鼻息肉等)关系密切,此外,放疗后放射性损伤咽鼓管也是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成人和儿童亦有差别,小儿大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幼儿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误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
2.学龄儿童
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为主要表现。如果小儿仅有一耳患病,另侧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常规的体检时方被发现。
3.成年人
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成年人常见的主诉,有力捏鼻鼓气、按捺耳屏、打呵欠时耳闷症状可暂时得以缓解,有时伴耳鸣。一般听力下降不明显,患者诉自声过响,听力可随头位变动而变化,当中耳液体黏稠时,听力则不因头位的变动而改变。另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大多有感冒史。以后出现耳痛,疼痛可轻可重,有患儿因耳痛而夜间来急诊,慢性者无耳痛。
检查
耳镜下检查鼓膜,急性期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鼓膜内陷。鼓室积液时,鼓膜色微黄或桔黄色,鼓膜活动受限,可见线形液平面或气泡。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出现“蓝鼓膜”样改变,注意要和外伤后鼓室积血相鉴别。声导抗图对渗出性中耳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本病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负压>200daPa,大多示鼓室内有积液。
根据病史及对鼓膜的仔细观察,结合声导抗测试结果,渗出性中耳炎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4个月以内婴儿机械-声学传导机制与大龄儿童不同,故4月以上的儿童作声导抗时,采用标准226Hz探测音,4月以内的儿童,则采用较高探测音频率。成人患者,纯音测听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纯音听力图多为轻度传导性聋。听力损失以低频为主。必要时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诊断
根据病史及对鼓膜的仔细观察,结合声导抗测试结果,渗出性中耳炎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必要时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鉴别诊断
成年人单侧长期分泌性中耳炎,应行鼻咽部检查排除鼻咽癌。对于一些患者,难以与其他疾病所引起鼓膜像(如鼓室球瘤)相鉴别,未明确诊断,可暂时试验性治疗或不治疗,因不少渗出性中耳炎有自限性,积液可经咽鼓管排出或自行吸收,待患者复诊时根据鼓膜有无转归再做诊断。
治疗
1.药物治疗
急性渗出性中耳炎可用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琥乙红霉素或头孢拉定,但疗程不宜过长。伴有鼻塞症状时,可短期使用类固醇鼻喷剂或麻黄素类滴鼻剂。超过14天,可停药观察,成人尚可行咽鼓管吹张治疗。
2.手术治疗
不属渗出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不少渗出性中耳炎有自限性,所以对无症状、听力正常、病史不长的轻型患儿,可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密切观察,而不急于手术治疗。手术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及术后详细告知患儿家长术后护理及定期门诊随访。成人渗出性中耳炎患者首诊时,特别是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急性期,可行鼓膜穿刺术,既可作为渗出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之一,又可取得治疗效果,必要时可重复进行。当经鼓膜穿刺术不能抽吸出积液,中耳积液比较黏稠,则改行鼓膜切开术。因鼓膜穿刺术和鼓膜切开术有创伤性及小儿无法配合,故我们较少用于小儿,而常规选择另一种手术方式针对小儿,即置管术。置管术是经鼓膜放置一个通气管于鼓室内,使中耳和外耳道直接相通,从而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的手术。
(1)手术适应证 ①慢性渗出性中耳炎 抗生素治疗无效。双耳观察3个月、单耳观察6个月,如仍未痊愈再考虑置管。②复发性急性渗出性中耳炎 特别是预防性抗生素无效时。过去6个月3次以上,或过去1年4次以上,最近又发作者。③反复发作的渗出性中耳炎 每次发作均达不上慢性标准,但各次发作时间累计较长,例如过去12个月内有6个月渗出性中耳炎发现或怀疑并发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后置管可以促进中耳液体流出并改善通气。④咽鼓管功能不良 不论是否伴有中耳积液。⑤持续性或反复发作 用药不能缓解,或在中耳重建手术时。⑥听力下降>40dB(通常是波动性) 平衡障碍或眩晕、耳鸣、自听增强,明显内陷袋。⑦气压伤 特别是预防复发,如准备飞行、潜水、高压氧治疗时。⑧不张性中耳炎(特别是后上内陷袋)。⑨中耳积液黏稠或胶耳。
(2)手术方法 部分患儿家长心理畏惧、不愿意接受手术,导致患儿治疗延误。有鉴于此,下面我将对置管术的手术方法作一简要介绍,术前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管类型,如需长时间留置通气管,应使用T型管。小儿患者用全身麻醉,对于合作的年长儿童或成人用局部浸润麻醉,在手术显微镜或耳内镜下,鼓膜前上或前下象限切开,吸引器吸尽鼓室内液体。使用鳄嘴钳耳科专用器械夹持置管前端插入鼓膜切口内,尾端留置于鼓膜外。吸干积液、渗血。当器械经过外耳道时一定避免触碰外耳道皮肤,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此外,每种通气管材质不同,决定鼓膜切口大小不同,如斜面硅胶通气管材质较硬,宜小切口,而T型通气管前端双翼较长,材质较软,鼓膜切口宜大。我术后常在术耳外耳道内置消毒棉纤,以吸收渗血和积液,预防通气管周围血痂、阻塞,24小时后取出棉纤。
3.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也极其重要,尤其对反复发作的渗出性中耳炎,鼻内窥镜检查证实患儿腺样体肥大,引起鼻塞、打鼾应作腺样体切除术,如合并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一并切除。成人应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包括做鼻息肉摘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等。成人顽固性渗出性中耳炎宜行颞骨CT扫描,如发现鼓室或乳突内有肉芽,应做鼓室探查术或单纯乳突凿开术。
随访
小儿术后护理及定期门诊随访需要家长的配合。在洗澡或洗头时术耳切勿进水,不宜游泳。术后2周避免感冒。术后每隔三个月,门诊随访观察通气管的位置、有无痂皮阻塞、脱出或感染,如有痂皮应清理。
术后家长最关心的是取管的时间,目前对于取管时间尚无统一规定,我建议留置时间为1年~1年半,除耳朵不要进水外,通气管留置对患儿没有太大影响,在1年左右的时候多数会自行脱管,这样鼓膜穿孔愈合率高,并且避开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好发阶段(2~5岁)。而咽鼓管狭窄、颅底手术后咽鼓管断裂及良恶性肿瘤则考虑永久性留置。
注意事项
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将通气管取出:
1.肉芽组织形成导致通气管阻塞,双氧水洗耳、抗生素滴耳液滴耳仍不能消除。
2.通气管移行到中耳腔。
3.迁延为慢性中耳炎。
置管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但即使出现会有解决的办法。术后耳朵进水或感冒引起急性中耳炎,耳朵流水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处理方法是尽早使用滴耳液(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必要时口服抗生素,不仅可以缩短病程,缓解病情,还能避免发展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其次,置管脱出于外耳道也较常见,短期内脱管可见于置管时处于急性中耳炎发作期,故急性中耳炎发作期置管,术后必须口服敏感抗生素或/和抗生素滴耳液。自行脱管的时间有长有短,术后短期内(比如3、4月)脱管中耳炎易复发,但为什么会短期内脱落很难说清,可能与通气管周围痂皮多有关。通气管脱落于鼓室罕见,如出现,家长不必慌张,通气管具有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异物反应,也不会导致中耳炎,通常在鼓膜切口处将通气管吸出。最后,顽固性渗出性中耳炎因反复长期置管,鼓膜可出现钙化斑。